少赚50%!错过新能源和半导体芯片,你后悔吗?
今年以来涨的最猛板块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新能源和半导体。
中证新能源指今年以来涨了49.22%%,最近三个月涨了46.42%。

中证全指半导体指数今年以来涨了39.65%,最近三个月涨了46.42%。

短短三个月,双双暴涨50%!
新能源和半导体芯片已经杀疯了!
但是,涨的这么猛,好多人却没有把握住。
连续踩空新能源、半导体芯片这两大涨势最猛的板块,眼睁睁的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
说来惭愧,网叔自己也没有把握住... ...

一、上半年错过新能源和芯片,你后悔吗?
那么问题就来了。
你,后悔了吗?
咋一看,网叔还是有点后悔的。
但是扪心自问,还是不后悔。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长期来看,市场永远是对的。
没把握住就是没把握住。
纵观最近几年不同时间段涨幅最大的10大行业(申万三级行业):

不论哪个时间段,涨幅最高的全都是新能源(蓝色标注)或半导体(黄色标注)。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两年以上,涨幅最大的10大行业中,新能源(蓝色标注)和半导体(黄色标注)行业一直保持5个席位,牢牢占据半壁江山!涨幅更是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网叔本人其实也一直看好新能源和半导体芯片赛道。
至于为什么不投,理由很简单。
过去半年,新能源和芯片的估值一直没有达到自己的心里预期。
以当前网叔对于半导体和新能源的理解,我无法确定这两个行业的增长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消化当的估值。
研究不是每天悟了悟了,而是真的从逻辑到现实,再到数据能说服自己。
网叔很早就开始创业,自己本身也一直在做公司的。但是说实话,因为在格局不清晰的行业,我本人对自己的公司未来3年的预期都很难,能赚多少钱也充满各种变数。
所以,对于别人公司未来“赚钱预期”的预测,就更加小心谨慎。
既然无法确定高估值下的风险边界,那就遵循最朴素的方法——不懂不投。
老话讲的,一年三倍者如过江之鲫,三年一倍者寥寥无几。
投资嘛,活得久,能够长期坚持下来,才是硬道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如果说对这波机会有后悔的话,网叔的后悔主要是这两点。
第一点,没有早点研究新能源和光伏这两大赛道。
第二点,研究投入不够,能力圈目前还没完全有延伸到这两大行业。
不可否认,新能源和半导体真的很难懂。
强如兴全一哥谢治宇,也是因为新能源太高没能上车。
在去年12月份的一次直播中,谢治宇曾表示:我认为好光伏行业是一个未来前景非常好的行业,但是从我目前的认知来看,光伏行业的估值还是有点高,而在我的投资框架里,估值永远是束缚我的一个点。

兴全大佬董承非在2021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中国投资人峰会上,也表明了自己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忧虑,直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是混乱且不可知的。
易方达一哥张坤也迟迟没有投资新能源。他表示自己宁愿不赚,也不愿经受这么大的风险,更何况现如今的新能源公司龙头中还没有产生一个拥有很强议价能力的企业。
二、不懂硬投,就是赌博
不懂还硬投,本质就是赌博。
所谓小赌怡情。
如果你不懂,但想试水玩一玩,拿出少量资金买一些也没什么大问题。
即使运气不好,全部亏光了,也不怎么心疼。
网叔公开的实盘相对而言更加注重风险,但是私房钱网叔也会做点各种尝试。
今年上半年,网叔也买了点芯片ETF,赚了22%(7月1号止盈的)。

不过相信大家也看到了。
“小赌”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基本不怎么赚钱。
因为你不敢加大筹码。
而投入的本金有限,所以即使运气好赌对了,也就赚个零花钱。
那么真敢加大筹码呢?
很容易“大赌伤身”。
即使你短期运气好,正好赶上市场风口,赌赢了几次。
但这种错误的赚钱方式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种模式会让你完全忽视运气因素,错把运气好当成一种能力。全然忘了凭运气赚来的钱,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会亏的会更快,轻则伤筋动骨,重则粉身碎骨。
就像前两年投资界非常流行的那段话: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
除非你靠运气。
但靠运气赚到的钱。
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
... ...

当然,也不排除极少真的靠错误的方式赚到的钱的人。
比如区块链的极少数幸运儿,几年花几万重仓比特币,现在变成了几千万,然后金盆洗手不干了。
这确实是人才。
这也是网叔一个认知,如果真想投机,那么赔率一定要足够大,能把不重要的钱变成非常重要的钱。
这里网叔要再三提醒!
即使你真的赌了,也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赚的钱是靠能力还是运气。
不要太野!不要太勇!!不要太肆无忌惮!!!
赌,就要有输的觉悟。

即使输了,也要输得起。
不论如何,给自己留点“安全边际”,给自己留条后路,千万不要把身家性命全部押进去。

三、市场是对的,但价格也常常偏离价值
前面我们也说了,长期来看,市场永远是对的。
但市场在中短期也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价格常常会偏离价值。
现在,我们不确定新能源和半导体芯片是否偏离价值,以及偏离了多大。
但是如果真有泡沫,是巨大的泡沫,那么风险就非常大了。
这个时候,懂的人和不懂的人都会怎么反应呢?
懂行业,很早就参与,并且看到泡沫的人吃完肉后陆续撤退……
而不懂的人则拼命涌入,想分得一本羹……
面对市场泡沫,面对不确定性,投资大师都是这么做的呢?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股神巴菲特了。
1990年,美国互联网科技浪潮兴起,互联网公司股价一路乘风而上。
到1998年,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从90年代初的500点涨到将近2000点,此时的互联网产业可谓风光无限。

当时,一位投资者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问巴菲特:互联网涨的那么好,大家都在投,你是否会考虑投资IBM、微软等互联网企业。
巴菲特给出的回答却是——不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钱。
他表示“尽管十分欣赏安迪.格鲁夫(因特尔总裁)和比尔.盖茨(微软总裁),但“我不知道十年后的微软或因特尔在哪里”也不想参加“其他人比我更有优势的投资”。”
此后两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步入疯牛时期。纳斯达克指数一路暴涨,巴菲特依然按兵不动,甚至公开指出当前股市泡沫严重。
然而,飞速暴涨的科技股已经让投资者们完全丧失了理性,散户、机构投资者、分析师、企业家、银行全部都陷入极度狂热的情绪当中,everybody is winner,no loser。
对于股神的警告,大家都嗤之以鼻。
不仅如此,巴菲特还遭到了分析师和各大媒体的口诛笔伐。
1999年12月27日,巴菲特登上《巴伦周刊》封面,这篇标题为“沃伦,怎么回事”的文章写道:“30年无敌的投资成功后,巴菲特可能在失去他的魔力。”

结果,质疑还没持续多久,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崩盘。两年半时间从5048点跌到1108点,跌幅高达78%!

结果大家后来也都知道了,当初追涨的人有多疯狂,泡沫破灭后就有多绝望。
而巴菲特,则完美躲过了此次股灾。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互联网产业涅槃重生。从2010年起,以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Google,特斯拉为代表的的科技股推动美国牛市前进了整整十一年。

PS:按照现在的市值来算,纳斯达克现在6家公司(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Google,特斯拉)占了它近一半的市值。
但巴菲特依然迟迟没有进军互联网行业。
眼看它高楼拔地起,眼看它春风吹又生,眼看它赚钱赚到爆。巴菲特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低估了互联网产业),于是开始学习了解互联网行业。
期间也交了不少学费,比如2011年巴菲特大手笔购入了老牌科技股IBM,但是没想到IBM股价暴跌,只好含泪斩仓,最终损失约20亿美元。
但是巴菲特并没有放弃。
2016年,巴菲特开始建仓苹果,赚到了科技股的第一笔钱。

随着对苹果了解的深入,巴菲特不断加仓苹果。
从伯克希希尔2021第一季度财报来看,苹果已经成为巴菲特的第一重仓股,持股市值高达1100亿美元。

截止到目前,苹果的股价已经从2016年的20美元/股涨到150美元/股,翻了7倍有余!

当然,说这些,网叔不是看空新能源、或者半导体芯片。
而是因为看不懂,不确定会不会发生以上这种情况。所以只能选择等待估值回归。
或许被迫错过。
四、经典分享:巴菲特、李杰对于不懂不投的理解
这个世界的观点特别多,不负责任的话更多。网叔年轻的时候也深陷被无效信息淹没的痛苦……
但是内心有一个最朴素的认知:凡事总有对的方法,而掌握对的方法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上长期证明过自己的强者。以及强者留下来的关于方法的经典。
在网叔20多岁的时候开始形成一个习惯,学任何东西,优先看经典。
下面,网叔帮大家整理了巴菲特、李杰两位投资大师对于“不懂不投”经典理解。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股神巴菲特
(1)如果你不懂得你的公司,不能比市场先生更准确地评估你的公司,你就不要参与这场游戏。就像人们打牌时说的:“如果玩了30分钟,你还不知道谁是倒霉蛋,有可能就是你。”
(2)对于投资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懂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不懂什么。一个投资者只要做出为数有限的正确的事,就可以避免犯重大错误。
(3)投资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
(4)我也不想拿别人的钱碰运气。我和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合拍,不想为了作为一个英雄谢幕而做自己不懂的投资,不想毁了这么多年的好业绩。
(5)我不会因为现在的情况变了,就去做我不懂的投资。(有人说“斗不过,就入伙”,这不是我的作风,我是“不入伙,斗到底”。)。在证券投资中,试图预测市场走势、忽略商业估值的行为经常盛行。我们不会效仿。近年来,这种投资风气经常能迅速赚大钱,在我写这封信的这个月就是如此。这个投资方法是否合理?我无法证实,也无法否认。我的理智(或许是我的偏见)不认可这种投资方法,我的秉性也不适合这种投资方法。我不会拿自己的钱这么投资,也绝对不会拿各位的钱这么投资。
(6)如果我不理解某件事情,我倾向于干脆忘掉它,放弃我不懂的一个机会,即使有人有足够的洞察力分析它,并能从中收到很好的回报,也不会影响我这么做。我确定的一点就是,对于我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控的东西,我能够从中获得不错的回报。
(7)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边界,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2、著名投资人,《股市进阶之道》作者李杰
(1)但如果仔细推敲后依然看不懂,那么即使错过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与盲目乐观伴随的巨大风险相比,谨慎的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至少不会犯大错。
(2)对于既看不懂市场未来又看不到突出竞争优势的,不要浪费时间。对于长期市场前景非常诱人,但暂时还显示不出真正可信竞争优势的企业,保持密切的关注和持续的跟踪,也许有一天其中的某一个会逐渐变为第三类。其实对于真正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企业来说,即使晚两年也并没什么大的影响。
(3)对于模糊不清、看不懂、与自己的行业和经营理解不匹配的公司,没必要把自己放在总经理的位置去假设,放弃就是了。
(4)其实很多时候,承认自己不懂,或者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能避免发生足够多的惨剧。
(5)不能因为害怕“失去了机会”而盲目相信行业的前景,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圈。看到底能不能懂它的未来,能不能理解它的增长逻辑。眼光放得远一些是对的但保持估计上的谨慎性也同样重要。实在因为看不懂而“错放”了并不可惜,至少比盲目乐观要好。
(6)当确实看不懂的时候,选择放弃才是最好的结果,而不是盲目地坚持。何况,至少这样不会导致莫名其妙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