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什么是炮兵底排弹?

2018-10-28 21:09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瀚海狼山认为,人类使用黑火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早就发明了火铳,大型火铳可以叫大炮,而小的单兵火铳可以叫鸟枪,到现在还有。它们的发射药自然都是黑火药,而弹丸则比较复杂,有的用铁砂、铁钉,或者铁丸甚至铅丸。

最早的制式炮弹,都是球形。直到1853到1856年的英、法、土耳其和沙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当时已经有了照相技术,可见双方发射到对方阵地上的炮弹,基本还是大大小小的铁球,能爆炸的“开花弹”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实心的铸铁球。

此后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带棱的可旋转炮弹”才开始应用,通过实践,人们发现发射出去自身可以旋转的炮弹,射程和精度比最早的圆球炮弹高的多。直到十九世纪末,无烟火药、膛线、圆锥形炮弹以及爆炸开花弹这4者才一起逐步普及。大大改变了炮兵的威力、射程和精度。

当年的北洋水师就是因为炮弹采购时间普遍较早,大部分是用黑火药发射的不会爆炸的炮弹才吃了大亏,也侧面说明十九世纪末在炮兵技术上的飞快进步。

新型发射药、膛线以及长圆锥形炮弹的出现,让炮兵的射程首次超过了10公里的级别,巨型舰炮的射程甚至超过了30公里,而陆地上口径相对较小的加农炮也逐步到达了30公里。

有膛线的大炮,在炮管内强迫炮弹自身高速旋转,因此出膛的炮弹,都相当于一个大型的陀螺,这样可以在空气的阻力下保持飞行姿态的稳妥,直到命中目标时,仍然能保证炮弹弹头朝前,碰触引信爆炸。但是此后大多数炮弹,无论口径大小,都很难突破30千米的射程极限,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发现,出膛后像陀螺一样自旋,同时向前飞行的炮弹,在受到重力引力的同时,主要的阻力自然是来自空气,弹丸在飞行中冲开空气向前运动,头部所承受的空气压力极大。不过炮弹前面都做成了椭圆锥形,因此产生的空气激波向后延伸。早先的弹丸尾部,都是比较平的,这是为了在炮膛和炮管内尽量多的接受发射火药的推力,而转换为炮弹的初速度,但是出膛后推力就消失了,这个炮弹的平底,在空气中飞行时,就只能发挥副作用了。

炮弹飞行中引发的激波和气流,在炮弹的尾部会形成一个涡流引起的复杂的负压区。炮弹尾部所承受的空气压力比弹头要低很多,头、尾部之间的压力差就导致了一个从头向尾的空气副作用力,其方向和弹丸飞行方向相反,这是炮弹阻力的重要产生原因之一。这个阻力会大大降低了炮弹的射程。

要消除炮弹尾部的这个负压区,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让炮弹的头尾一样尖,就像一个拉长的橄榄球,但是炮弹尾部要承受火药的推力,橄榄形炮弹放在炮膛内发射显然不现实。

20世纪60年代中期,欧洲军工首先研制出底部排气增程弹,简称底排弹。其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在炮弹的弹尾增加一个燃气发生和喷气装置,用其所排出的燃气填充弹尾的空气涡流负压区,有效减少弹头和弹尾的压力差,用无形的燃气来把飞行中的炮弹变成两头都尖锐的橄榄形,底部阻力大大降低,可提高射程30%以上。这样就让过去最大射程30公里的加农炮弹,首次超过了40公里,甚至接近50公里的超远射程。

但是底排弹的燃气推力很小,只能填补尾部负压区,而不能像火箭那样产生额外推力,产生额外推力再增加射程的炮弹,则是火箭增程弹,另外再介绍。


什么是炮兵底排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