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合集】刻进DNA的学习误区!这份易考易错点建议直接打印背诵!

哈喽,各位淀粉晚上好。历史的选择题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并且历史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常常考验我们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因此,要想考试中避免过多的丢分,顺带着搞定选择题,不能把知识点记错记混才是关键!小编特地准备了易考易错政治史合集让淀粉们查缺补漏,把易错易混的重要知识点吃透!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具有传承性
夏商周三代,文化具有“平行并进式”特点,政治制度具有传承性,在这种传承和发展中,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体系。
2.世袭制下的王位继承方式在商周时期有所不同
商朝王位继承多为兄终弟及;周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其王位传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
3.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并非指其实现了高度集权
分封制下权力很难实现高度集中,原因如下:
诸侯独立性过强限制了权力的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因为血缘关系经过几代就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4.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但分封制下,周王室通过各个封国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保持了周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5.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集权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逐渐集中权力。他们纷纷控制官吏的任免权,打破世卿世禄制;通过变法,建立郡、县等地方行政组织。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与中央权威。与此同时,出现了以法家为代表的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
6.郡县制和分封制下官员的任用、职责均不相同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下,官员由世袭产生,有封地;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无封地;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分封制属于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制度,而郡县制属于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制度。
7.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侧重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地方服从中央,侧重于加强中央权力。
君主专制主要表现为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权力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8.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积极作用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中地区推行郡县制,关东则是封国制,诸侯王国之下统辖之郡县一如中央之制。在封国制下,中央对地方王国亦有一定限制,以巩固中央的统治。此外,各封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努力发展生产,这对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诸侯王国权力过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长期的分裂割据使百姓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
(2)各政权的统治者为维系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3)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迁入地居民通婚,各民族间联系更加密切,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各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为统一奠定民族和文化基础。
(5)曾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前秦、北魏、北周等。这是走向统一的重要步骤。
(6)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用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的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
10.九品中正制在最初(主要指曹魏时期)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1)以“九品”论人才,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
(2)改变了东汉后期察举制下士族朋党操纵举荐的旧状,有利于选拔人才。
(3)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11.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科举制的创立改变了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是与平民子弟相比,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唐代、科举制度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土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
12.宋代官僚体制蕴含一定的理性色彩
提起宋代,有人会想到冗官冗兵、积贫积弱,认为其官僚体制存在很大弊端。其实,宋代官僚体制蕴含一定的理性色彩,例如:(1)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方面,主行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形成了事任分立、相互维系的态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2)官僚政治事务的运作方面,倚重严密规范、易操作、可把握的制度程式,如以追求公平竞争为特点的考试录用方式、对各环节人为弊端的着意限制等。其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
13.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唐宋时期,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皇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方面有政治制度的制约,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台谏制度;另一方面有思想的制约,如宋代朱熹的“正君心”思想等。
14.唐代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元代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唐代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宋代的中书省是中央造令、传旨的政务机构。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而元代的行中书省则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
15.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元朝实现了对行省的严格控驭和有效监督,使其权力基本保持在“大而不专”的限度内。元朝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连署和军事、财赋等专官分领提调,其处理各项政务既有所分工又互相牵制。每名行省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2)行省辖区内一些机构如宣慰司、路府州县等仍然接受中央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
(3)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4)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的格局。
16.宦官专权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当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对臣属有所疑忌时,皇帝便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分割、削夺其权力;在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时,宦官常凭借亲近皇帝的有利条件,控制皇帝,进而执掌军政大权,形成专权局面。但是宦官的权力由皇帝赋予,故宦官专权不能说明皇权遭到削弱,反而说明皇权得到强化。
17.内阁制不是对宰相制的继承和延续

18.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他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9.明朝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当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20.内阁并不是只存在于明朝
内阁是清朝重要的辅政机构,并不是只存在于明朝。只是清朝时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小,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
21.军机处并非只处理军务
最初,军机处不过是西北用兵时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后来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如帮助皇帝撰写上谕、处理奏折,审核内阁、翰林院所拟论旨,议大政、谳大狱,为皇帝准备政事的参考资料,参与科举考试,等等。军机处所承担的职权使它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22.近代初期清政府外交缺乏近代意识
近代初期,列强取得在华特权有两种情况,一是列强逼迫清政府出让主权,二是清政府主动出让主权。清政府秉持“天朝上国”观念,在外交中缺乏近代观念,“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争所不当争”主要体现在清政府反对“五口通商”和“公使进京”上,这是与世界潮流相违背的;“弃所不当弃”主要体现在“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上,这些主权都是清政府主动让出的,说明清政府的主权意识不强。
23.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来看,当时,英、法等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从结果来看,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不乏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开放市场的条款。由此可以看出,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24.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并非始于《马关条约》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提供贷款的行为。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这是西方对华资本输出的开端。《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25.清末新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清末新政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新军在维护清政府统治方面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大部分新军力量为革命党人所掌握,成为发动辛亥革命、颠覆清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
(2)废科举、兴西学促进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有助于西学新知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
(3)奖励工商业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但总体上来看,新政的推进并没有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也没有使中国富强,反而由于增加苛捐杂税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激化了矛盾,推动了民主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26.清末民初的立宪派有两种不同属性
立宪派带有地主和资本家两种不同属性。一方面,他们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矛盾,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其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传播了民主观念,对瓦解清政府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封建势力有密切的关系。在辛亥革命前,立宪派反对会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带来损害的革命运动,竭力抵制革命;辛亥革命后,他们虽承认共和,却并不是真正要实行共和,而是想借此阻止革命的深入发展。在新政权建立的过程中,他们还与封建官绅等相互配合,共同排斥革命派,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是最坚决的抗击者。
(2)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4)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28.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加强人民武装建设;开展新式教育;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中共积累了政权建设经验。
29.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全面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土地革命的胜利。
全面抗战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在根据地换起减租减息运动。地主减租减息,农民则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0.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这一时期的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全面认识“一边倒”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这有利于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之后,这一政策逐渐被放弃。
32.古代雅典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
古代雅典民主的范围仅限于占城邦人口较少部分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对外邦人、奴隶、妇女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实际上,古代雅典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
33.雅典城邦利益高于公民个人利益
在古代雅典,城邦利益和每个公民的个人利益休戚相关。城邦的政治生活高于一切,当城邦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会受到一定损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个人必须依赖于城邦而生存,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一员,其生命才有意义,城邦先于个人,先于家庭。
34.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很大弊端
(1)直接民主缺乏调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2)直接民主决策中易掺杂非理性因素。一是直接民主对于群众在非理性情绪下作出的决策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国家的管理和政治决策是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理论支撑的,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和专门的管理部门,但在直接民主制度下,无法保证所有的公民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
35.公民法vs万民法vs自然法
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于罗马境内的自由民。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一般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是社会得以维系的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如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等)。它先于国家而存在,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36.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随商品经济发展不断完善
随着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经历了由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到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再到法典化的变化。一方面,平民为了自身利益与贵族作斗争,促成《十二铜表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特权;罗马公民为了自身利益不断要求颁布新法令,公民法逐渐形成;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张,需要给新征服地区的外邦人必要的司法保护,万民法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法律的创制机制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使罗马法能够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罗马人在应用法律条文时不拘泥于固有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不断充实罗马法的内容。
37.罗马法体现了理性精神,但其中也有非理性的成分
罗马法总体上体现了理性精神,万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但罗马法中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如罗马法规定“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不名誉者”被剥夺种种权力,甚至连结婚权也会受到限制等。
38.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并非马上成为虚君
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并没有剥夺国王的行政权,只是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故《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拥有较大的行政权。18世纪,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39.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仍旧有贵族色彩
近代以来,随着民主化的发展,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总体在衰退,但由于深厚的历史传统,英国政治还保留有贵族色彩,如英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议院中的议员多为贵族。
40.美国1787年宪法有一定的“非民主性”
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非民主性”。例如,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和妇女没有获得和白人男子同等的权利等。
41.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在扩大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在逐渐扩大。首先,这种扩大有宪法的因素。根据宪法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有“保护”的义务,通过解释和具体行使这一义务,联邦政府一定程度上干预着地方政府的发展。其次,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加深,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等。
42.法国1875年宪法体现的帝制与共和制斗争的实质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帝制和共和制的斗争,并不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而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无论是帝制还是共和制都代表资产阶级的确益,都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它们只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43.辩证认识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体现民主色彩的代议制,如帝国议会是选举产生的,掌握一定的立法权。同时,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如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获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等。
44.各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方式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确立,如英国和法国。第二种,通过资产阶级改革的方式确立,如日本和俄国。第三种,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方式确立,如美国。一个国家采取哪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说是由该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45.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6.冷战并不局限于美苏之间
虽然美苏两国是冷战的主体,但冷战主要是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峙,美苏以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在用冷战思维处理国际事务。所以,美国实施冷战的对象也并非只有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成为其遏制的对象。
47.两极格局下,美苏既有对抗也有妥协
冷战是在二战后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两大集团的对抗给当时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但同时,双方在对抗中也有妥协,美苏两大集团没有进行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寻找其他方法解决冲突。
48.冷战中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遏制战略,其目的是通过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方式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逐渐瓦解社会主义国家。
49.正确看待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来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50.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其他国家和地区实力的相对上升,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说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一极,而是意味着有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目前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