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历史试卷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教学理念】
钱穆先生曾说:“论中国古代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代以后,乃为后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不有变。”“变法”、“革新”是宋王朝的典型特征。本课教学以“新”为意,将教科书四个子目整合为以下五个部分:立开国新政、启共治新势、创和平新法、行守国新制、成偏安新局。从宋初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士人共治天下的雅量,到边境危机的处理、应对内外危机的变革,以及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而偏安媾和的无奈等五个方面,试图探讨两宋的政治与军事的新表现,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理解历史事物的实质,进行辩证客观的历史解释,感悟历史人物的勇于任事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分析】
《两宋政治和军事》一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完善并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宋代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士人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之同时“异论相搅”的治国方针也为宋朝士大夫之间因政治见解不同而相互倾轧埋下了伏笔。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及时空定位分析宋朝建国背景,理解宋初建制的原因及内容。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宋与前朝在政制、军事上的变化,熟识宋代在政制、军事、民族关系上的表现。
3、通过对比史料阅读,学会史料甄别及提取信息,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引导学生自行完成时空定位;运用地图,了解“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朝代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防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3、史料实证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中央集权加强影响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4、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能够理清宋代政治改革的内在逻辑,探讨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新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我校的学生是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层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较好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对历史问题的探索抱有一定的兴趣,但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尚不明确,故问题的设计要要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层次,先简单后困难,层层深入,步步扎实;同时要突出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课前整理时间轴,具备时序感,用史料阅读培养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以讲授法、问题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其史料解读、信息提取及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