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造过至少7万枚核弹,为何没有因事故而误炸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1945年第一枚实验性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爆炸之后。到目前全球至少建造了7万枚以上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核弹头。而其中只有2枚用作了实战。其他的不到3000枚进行了核试验。其余的大部分寿命到期后被拆毁了。到今天全球剩下的值班和储存的弹头,被认为已经不到1.3万枚。而差不多在同时代。全球建设了大约不到700个核电站。只相当于核弹头总数的百分之一。不过700个核电站在76年中,就出现了切尔诺贝利和F岛的2次严重的七级灾难性事故。而为何多100倍的核弹。却从来没听说过因为事故而发生误炸呢?实际上从1945年以来,全球核弹头也并非从来没有发生过事故。目前全球因为飞机投掷失败;带弹飞机坠毁;核潜艇事故沉没而导致一起失踪或者“摔坏”的核弹头。

少说也有十几到二十枚,有个别的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或者随着事故核潜艇一起沉没在数千米的海底。不过所有事故弹头,从来没有发生过误爆。这就在于核弹头设计制造的特殊性;其安全性整体上来说是高于大型反应堆的。包括2次7级事故。几乎所有的大型反应堆出问题。往往和反应堆的冷却丧失有直接的关系。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有意模拟试验事故停堆。提前关闭了冷却系统。而且反应堆低功率运行超过40个小时。出现了严重的从碘坑向突然爆发式反应的瞬间转变。石墨堆的瞬间功率超过1亿千瓦。反应堆本身无法承受巨大的内压,结果整体爆炸了。而F岛是因为大海啸导致电力中断。冷却系统停转。然后锆水反应导致氢气大量聚集。最终炸毁了2个反应堆。大型反应堆怕冷却失效。在于这些反应堆的核燃料总数太大。一旦反应则产生的持续热量也很大。

比如一个百万吨级反应堆装燃料500吨,即使只有3.5%的丰度。那么也相当于有17.5吨的纯铀235在集中反应。这个数量是很大的,每时每刻产生的热量也很大,必须时刻保持冷却系统的正常才行。而人类最早的实战原子弹。也不过装武器级铀60公斤。如果用一个反应堆内部的17.5吨纯铀来制造(实际上不可能,因为没有提纯),则可以生产接近300枚。而随着技术的大幅度进步。现在大国生产一枚核弹,只需要8到10公斤武器级铀235,如果用钚239,甚至不到2公斤就够了。那么17.5吨纯铀就可以一次性生产1750枚。现代核弹弹芯的放射性元素重量越来越小。从基本物理原理上,已不可能自然发生快速裂变反应。因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现代化弹头的安全性属于越来越高。而想让几公斤级别的钚239或者铀235发生核爆炸。那么必须用设计非常精密的高能炸药先爆炸压缩。而这些起爆的高能炸药本身又是极端惰性炸药。

也就是用火烧,用枪打甚至用其他炸药炸都不能引爆。只有用特殊的电雷管引爆;还必须有几十个电雷管近乎同时引爆才能引发核爆。而大多数核弹头在电雷管被引爆前至少需要先通过6层的机械和电子锁,才可以接通逻辑电路后发火。有些特殊安全锁,比如必须达到导弹发射中的超过6个G的加速度;还有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负3G的重力减速才会解锁。因此即使在地面上得到这种弹头,知道密码也无法引爆。如果H弹头从飞机或者导弹上没解锁就摔下来,即使摔碎了完全壳,也不过是影响几百米范围的一枚“脏弹”。而不会当即引发核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