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播学》课程笔记(4~13)

2023-03-15 15:25 作者:Csx-cabbage  | 我要投稿

4.1修辞学传统

古典修辞学(2000年前诡辩家,亚里士多德—说服的艺术—品格、演讲内容、逻辑、对受众的感情诉求—改变态度,改变行为)

欧洲古典社会学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

新闻学研究

现代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4.2欧洲古典社会学传统

19世纪

马克思:交往

托克维尔:“报纸产生联系,联系产生报纸”

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表达》

……

4.3美国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大学

4.4李普曼

30—40年代。

(1)舆论及宣传研究

(2)提出“拟态环境”(媒体营造的伪环境)“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效果的意见

(4)相关研究

(5)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分析。

4.5“四大奠基人”

政治学家  拉斯韦尔

(1)5w

(2)内容分析

(3)战时的宣传

(4)将弗洛伊德理论引入美国社会

(5)参与创建政治科学

社会学家  拉扎斯菲尔德

(1)量化研究(社会学)

(2)效果研究(通过意见领袖)

心理学家  卢因

(1)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

(2)提出“把关”概念

心理学家  霍夫兰

(1)中介因素

(2)说服原则

4.6施拉姆

集大成者

建立传播者,管理学派

4.7传播学的分期

二十世纪初——30年代(萌芽时期)

1940s——1960s末(弱效果的发现与焦虑期)

1970s——1980s(重新发现媒介强效果期)

1980s迄今(深入与两大学派融合期)

4.8传播学在中国的历史

从“交通”到“传播”

——20世纪初至1949

——1978至今

1982.5施拉姆访华

11.23-25座谈会

89年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1997年一级学科


5.1什么是研究范式

传播研究怎么做

课程——《传播研究方法》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不可通约研究范式

——一个学术公共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

——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集合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范式革命-常规科学

——举例:哥白尼革命、传播流研究

(渐进式,不一定是进步,后现代主义思想)

5.2研究范式背后的本体论、认知论和价值论

(范式就是对世界的看法,社会习俗与看法,会变化)

本体论:关于存在的科学或研究,具体来说,是形而上学中涉及存在的特性以及存在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现象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与之如何发生关系?个体的性质是什么?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认识论:我们如何能够知道以及知识为什么可靠。(什么是合理的证明?理论与方法的关系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价值判断,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会不会有影响)

价值论:关于理论与研究中的价值的位置及作用。(社会中的学术研究是什么?)

5.3三种研究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

主要研究方法:科学的定量研究

目标:解释和预测

前提假设:(1)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规律(2)可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确定什么是可靠的知(3)重视研究个体发现客观的结构。(4)价值中立

诠释经验主义

主要研究方法:诠释的定性研究

目标:解释

前提假设:(1)自然和社会具有不具有统一性,社会所具有的是规律。(2)参与的意义诠释(3)注重意义与文化的构建过程(4)研究中的价值不可避免

批判理论

主要研究方法:辩证的历史的批判

目标:人的解放

前提假设(1)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2)意识形态影响着研究与理论构建过程(3)提倡整体的历史的研究(4)提倡价值介入,研究是实现解放的政治实践。

 

5.4量化研究的基本逻辑及程序

基本逻辑:

(一)理论与经验关系:

演绎(一般到个别,反复推演,结论不是全新的)

归纳(个别抽验,例子“黑天鹅”,不保证结论正确)

类比(两个事务类比,例子“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二)量化研究的逻辑

 

以主流化为例

经验现象:大众认为现实充满暴力,平民以奢侈生活作为目标,接受“成功来自个人奋斗”观念······

抽象:主流化就是统治精英通过电视将其意识形态变成一般大众接受的观念。

操作化:主流化即重度电视观众中,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的差异比轻度观众的更小。

(三)量化研究的程序(写作程序/研究程序)

 

5.5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

调查研究:抽样与问卷设计

普查与抽样

非随机抽样:受主观影响

随机抽样:不受主观影响

优点:

数据的代表性:可以通过样本的情况,推断整个群体的特征。

和普查相比,节约时间和资金

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

不足:

调查不容易深入

单次调查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很难获得精确的随机样本

回答率正在变得越来越低

5.6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通过人为的制造一个实验环境,让那些与研究无关的变量保持恒定,仅仅改变我们想要观察的单个变量(自变量)对被试验对象的影响。

分成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

优点:

和抽样调查相比实验可以精准的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安排实验环境。

不足:

很难完全排除其他无关变量的干扰。

实验环境有可能会导致虚假的反应。

实验室里的环境与真实环境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

实验要面临严格的道德审查。

5.7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内容分析

(三)内容分析

量化的内容分析析是对大众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

不仅限于大众传播的内容,还包括一切象征符号,如口语、图像、音乐、服装、建筑、美术作品等。

优点:

非介入性,不会影响被研究的对象

操作简便,费用也比较低

不足:

理解力有限,只能推断传播者的意图,或推断接收者会受到什么影响,但无法确定。

5.8质化研究的基本逻辑及程序

诠释:诠释经验主义

主要研究方法:诠释的质化研究

目标:理解

前提假设:

自然和社会具有不具有统一性,社会所具有的是规则

参与的意义诠释

注重意义与文化的构建过程

研究中的价值不可避免

二·质化研究的逻辑

(一)质化田野研究的特点

·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研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强调对意义的诠释性理解而不是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采用归纳法而非诠释法

·研究环境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情境,而非研究者为中心的或者为之研究制造的人工环境

·重视研究者对自己的反思,以研究者与参与者(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二)质化田野研究的程序

·进入现场之前的准备

·选择研究地点

·进入现场

·现场的关系

收集和解释资料

离开现场和完成研究报告

5.9质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深度访谈

民族志(长期生活)

焦点组访谈(座谈会)

质化内容分析(文本分析)

5.10传播研究的批判理论(视角)

范式:批判理论

主要研究方法:辩证的历史的批判

目标:人的解放

前提假设:

(1)自然与社会不具有统一性

(2)意识形态影响着研究与理论构建构成

(3)提倡整体的历史的研究

(4)提倡价值介入,研究是实现解放的政治实践

二·批判理论的主要学派

·狭义的批判理论,指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对现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横跨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美学,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传播研究中广义的批判理论则是指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传播过程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进行接入的传播理论,通过理论实践否定现有体制,解放大众从理论男人盛开。大部份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或“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联系。

·具有代表性分支有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选派(伯明翰学派),女性主义理论等。

5.11法兰克福学派(侠义)

(一)法兰克福学派

·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霍克海默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

·代表人物,阿多诺心理学家,马尔库塞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大众文化研究专家洛文塔尔文学批判家和作家,本雅明。

·主要研究对象:启蒙文化,工业,权威,心理,实证主义与工具理性的。

·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

主要研究对象,公共领域,技术,批判,交往,行动,理论,政治民主化,协商民主等

5.12政治经济学派

政治经济学=对政治(伦理)的批判+经济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派

·又称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他们以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喂,基本观点,分析,传播现象。

·将大众传播看成是“一种交换的社会过程,其产品或是社会关系的标志或是他的具体表现。”

·“去传播中心化”:传播系统被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基本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注各种社会关系对传播,生产,分配,销售,消费在生产全过程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社会的反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权利和不平等现象的后果。

·北美,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政治,经济研究。

5.13文化研究学派

(三)文化研究学派

·最早起源于二战后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

·文化研究以当代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

·文化研究强调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大众对现实的想象以及共享意义决定了他们的实践

·文化研究重视文本分析及受众分析。

·受众拥有一定的能动性

·文化研究拒绝被体制化和学科化

5.14电影中的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

1.《与狼共舞》

讨论: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

2. 《金赛性学教授》《点球成金》

讨论:研究方法,研究选题。


6.1符号的类型

符号的类型:皮尔士的三分法

“图形符号”/“类象符号”例:电脑图标,厕所标志,耶稣十字架。(图形相似)

“引得符号”/“迹号”例:书目录索引,墙湿了下过雨,走过的脚印(有一定的联系,因果关系)

“象征符号”没有相似,没有因果。例:“红色”“钻石”

符号:对象/解释象

符号的类型(续)

信号(code)

指号(sign):

能指与所指,意指过程

符号意义来自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

迹号(index)

象征符号(symbol)

6.2能指与所指(指号)

指号

能指(声音形象)与所指(概念)

例子:

(能指)→“牛”语言→(意指)→“牛的图像”→(所指)

能指和所指间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符号意义来自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

罗兰·巴尔特:神话学

神话: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成为了另一个符号的能指。

福尔摩斯与迹号(有迹可循)

象征符号与意义:奥斯登与查里兹的意义三角

思想或所指关系(坚固美丽)/象征符号(钻石)/所指(婚姻)

6.3自我传播的可能性

1. 自己是不需要传播的,没有意义

2. 自我具有超越性的部分(自我欺骗),或自我并不透明

3. 日记,反思

4. 昨日之我,今日之我

5. 社会自我(主我与客我)

例子:脸红

6.4象征性互动理论

1. 意义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

意义决定行动

人类活动创造意义

意义在解释中修正

2. 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没有他人没有我

自我概念为行为提供动机

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受社会文化影响

例:每个人扮演者角色

6.5电影中的传播理论:自我传播

《窈窕淑女》

讨论:自我认知、皮格马利翁效应、镜中我理论

《荒岛余生》《美丽心灵》


7.1何为人际关系

何为“人际传播(沟通)”

·人与人之间?

·身体的在场是否重要?

·人际交流的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

两种视角:

·讯息为中心:意义的构建与协商

·关系为中心:关系的建立、深化、恶化、解体、修复、关系的管理。

7.2人际传播的研究话题与理论

引用次数最多的十个人际传播理论

礼貌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不确定性降低伦理/剧场符号互动论/关系辩证法论/期望破坏理论/社会渗透理论/传播顺应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归因理论

话题

·自我身份(形象)构建

·言语与非言语交际

·会话(交谈)

·倾听与感知

·自我表露

·说服

·人际关系(建立、维持、增进、恶化、解体、修补)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恋人(两性)之间的沟通

·人际传播的阴暗面:欺骗、伤害、霸凌

·冲突与冲突管理

·跨文化人际交流

·新媒体条件下的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

7.3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传播

1. 体态。手势、图示、感情表达等。

2. 表情

3. 眼神回避。眼神的接触与回避(瞳孔,get到了)

4. 身体接触与回避接触(男男,女女,男女身体接触)

5. 辅助语言

6. 沉默

7. 空间信息和领地。(铭牌)

·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中心标记、边界标记和标签。

8. 饰物信息。空间、颜色、衣着、身体饰物、气味

9. 时间信息:过去/现在/未来倾向,正式/非正式时间、单一多元时间。

7.4意义协调理论

前提假设:

人类生活在传播之中

人类共同创造者社会实在

信息交流依赖于个体的和人际间的意义

意义的等级:

文化模式

生活剧本

情节片段

契约

言语行为

内容

7.5不确定性降低理论

前提:

·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许多场合会产生不确定

·不确定是一种让人讨厌的状态,会产生认知压力。

·当陌生人见面时,他们首先关心的是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性或提高预测能力。

·人际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经历数个阶段

·人体传播是降低不确定性的主要方式。

·人们分享的信息数量和信息性质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人们的行为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测的。

公理

1. 在进入阶段,互动双方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随着陌生人之间语言传播的增加,在这一关系中的每一个互动者的不确定性都会降低当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语言传播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2. 当非言表达的亲密性增加时,初次互动的不确定性就会降低。此外,不确定性降低会导致非语言的亲密表达增加。

3. 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信息搜寻行为的增多。当不确定性降低后,信息搜寻行为也会减少。

4. 在人际关系中高度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传播内容的亲密性的不确定性产生高亲密性。

5. 高不确定性造成相互作用频率增加的不确定性造成相互作用品率降低。

6. 人们之间的相互性会降低不确定性,相反,差异性会增加不确定性。

7. 不确定程度的增加会减少喜爱程度,不确定程度的减少会增加喜爱程度。

(日久生情)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发展:

前提条件:

其他人具有提供奖励或惩罚的潜力。

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期望不符。

个人对未来双方互动的期望。

减少人际间不确定性的策略:

被动策略:通过暗中观察减少不确定性

主动策略:通过间接的接触减少不确定性。

互动策略:通过交谈减少不确定性。

不同文化间的不确定性降低:

低语境文化VS高语境文化

对不确定性的回避

7.6社会渗透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理论假设:

关系会由不亲密相亲密发展

关系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可预测性

关系发展也包括逐渐恶化和终止

自我披露是关系发展的核心

过程与阶段:

定向:向对方透露少量个人信息

试探性的感情交换:出现个人信息

感情交换:自发的传播;使用个性化习惯用语

稳定交换:有效传播;个人传播系统的建立

社会交换理论

价值等于回报减投入

社会交换与市场交换的异同

关于人性的假设:

人类追求回报避免惩罚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类评价投入和回报的标准会因时间而异,也会因人而异

交换的结构:

直接交换

间接交换

生产性交换

7.7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 

传统看法:线索过滤理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非人,无法实现与这些线索相关的社交功能

社会在场理论

社会语境线索缺失理论

媒介丰富度理论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传播者有形成人际印象和亲密关系的积极性,与媒介无关。

当无法获取非语言线索时,传播者会通过他们正在使用的渠道调整人际传播,以适应仅存的可以获得的线索 。

要达到与面对面互动同样的效果,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需要的时间更长。

 

超人际模型

确证

7.8中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差序格局与关系管理

集体主义文化 (沟通的规范与人伦秩序(礼貌))

人情与面子(社会表演与社会交换)

命中注定

7.9电影中的传播理论:人际传播

《归途列车》

《云端情人》


8.1群体与组织

同:多个人构成复杂的关系,产生了超越人际关系的新的关系与特征

异:

组织具有明确的范围与结构

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

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

组织具有明确的规则

8.2从乌合之众到聪明的暴徒

乌合之众还是群众?

·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同一法则

匿名

情绪与行动的模仿与传染。

显性个性消失,服从于说服与暗示

·塔尔德,帕克:群众与公众:

围绕情绪/问题形成,非理性/理性

·布鲁默:群众(聚众),大众和公众

大众来源广泛,匿名原子化(彼此缺乏联系),行动

 

从乌合之众到聪明的暴众

·李普曼与杜威,关于公众的不同观点

信息技术带来合作的可能

承诺,工具,协议,

新社会运动,维基百科,开源软件与字幕组

8.3小群体传播与社会网络 

初级群体(家庭):

面对面

亲密性

提供社会支持

/次级群体

群体传播的功能:

·小群体与个体的服从

·群体为个体提供共享的社会实在

·群体产生一定的价值观

个体产生群体身份认同:我们VS他们

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

·1940《人民的选择》研究偶然发现

·1944~1955年的意见领袖研究

·意见领袖: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易接进/多数情况下影响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电影:《浪潮》《十二怒汉》

意见领袖扮演着“桥”(社会资本)

社交网络中的传播:

小世界理论(通过6个人就可以联系到任何一个人)

弱连接的优势(关系越远差异越大,点头之交,广撒网,找工作)

结构洞理论

8.4群体思维

群体传播的黑暗面:群体思维

假设:高度一致,行动一致,复杂

条件:联系少,封闭,缺少领导,缺少程序,背景的同质化,内外部环境的压力。

8.5较大的社会群体与流言传播

流言与谣言的区别

流言:没有根据(中性)

谣言:民间凭空(贬,也可中性)

四种角度:

线性范式

心理学范式(心理特征)

社会学范式(建构)

诠释学范式(荒诞流言)

不确定性与流言

伪逻辑,自动过滤

新谣言,新媒体,新功能(群体口香糖)

8.6组织传播和组织文化

范围:对内/对外组织传播

方向:横向/纵向传播

形式:正式/非正式传播

8.7适应结构化理论、组织化理论与组织信息理论、电影中的传播理论:群体传播


9.1何为跨文化传播

沟通与文化/文化认知与价值观/语言与文化/非口语沟通与文化/跨文化关系的发展/跨文化冲突的解决/跨文化适应/多元文化主义/文化身份认同/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训练

·认知(文化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

·言语过程

·非言语过程(身体行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触摸、时间概念、空间的使用)

9.2理解文化差异

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尔的语境理论

克拉克洪和斯特罗德贝克的价值取向分类

9.3面子-协商理论,传播顺应理论

9.4电影中的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

《初来乍到》《岳父岳母真难当》《迷失东京》《归途列车》


10.1媒体与社会关系的争论

1450印刷文化开始

1840年电话

1950年电视

八九十年代后网络

·媒体的形式,还是媒体的社会意义?

·媒体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

-马歇尔·麦克卢汉:不是人在需要媒介,而是媒介在使用人

-雷蒙·威廉斯:作为文化形式的媒介,技术。

10.2媒介技术发展简史

一.口语前时代

·公元前一万三千年(壁画)

·符号。结绳记事

·副语言

·有语言后仍然使用的传播手段:烽火旗语

二.口语时代

三.传播革命之一:文字

四.印刷(人力成本低影响技术的革新)

五.报纸

六.传播革命之二:电报与广播。

七.电影

八.电视

九.传播革命之三:互联网

10.3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媒介的偏向性

偏时间/空间的媒介

麦克卢汉:

~泛媒介论

~媒介,人体的研究

~感觉平衡论:从身体的角度考察技术,而非从技术的角度考察身体

~创造性麻木:对媒介影响的视而不见

~一个媒介的内容成为另一种媒介

~电力技术是中枢神经的延伸,使人类成为伺服系统。电子媒介会使社会重新走向整体性——内爆。

~赛博格与后人类主义:从人体的延伸到人机融合,作为义肢的人体。

 (形式>内容)

冷媒介/热媒介

~标准:信息清晰程度,人的参与程度。

~冷热的划分并不绝对

(不需要人类参与的是热媒介,比如电影。)

(电视是冷媒介,需要人脑拼接)

媒介定律

~提升

~过时

~复活(发展趋势)

~逆转

10.4媒介环境学与波兹曼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媒介垄断》_三部曲

10.5梅落维茨的媒介空间论

麦克卢汉——媒介影响感觉

波兹曼——媒介影响认识论

梅洛维茨——媒介影响行动情境

空间感的消逝

10.6媒介理论的发展

“媒介决定论”的复兴

10.7电影中的传播理论:媒介演化与社会

《手机》《搜索》《黑客帝国》《银翼杀手2049》


11.1功能与效果

拉斯维尔的传播5w模式

效果与功能

两种回答“为什么”的方式

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社会守望(安全)

社会协调(互相了解)

文化传承(社会角色的学习)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范

社会化

提供娱乐

11.3大众传播效果概论

效果:传播者,内容模式,传播渠道等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自变量与应变量;通过统计建立因果关系。

认知、态度、行为

11.4说服的效果

最早的说服研究—战争

信源的可信性

休眠效果

恐惧诉求(警钟效应)

11.5两个说服效果的模型

说服的深思可能性模式

推理行为理论

11.6知沟理论及数字鸿沟


12.1议程设置理论

柏拉图:洞穴寓言

科恩的比喻

议程设置为什么发生:导向议程

12.2框架理论

12.3培养理论

(电视)

12.4沉默的螺旋理论

12.5第三人效果理论

12.6使用与满足理论

卡茨/罗森格林/视角和范式的转化


13.1什么是媒体生产

三个角度:

政治经济学观点

社会学的观点

文化的观点

13.2个人的影响:把关人理论

卢因

把关人有多大的权利

13.3个人的影响:职业意识形态

13.4媒体组织对媒体生产的影响

政治经济受众

(所有的规则都是潜规则)

13.5媒体组织外因素对媒体产生的影响

伪事件利用媒体逻辑

传播与控制:传播制度与媒介

文化的影响:定义“正常”


《传播学》课程笔记(4~1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