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风—回忆我心中的leslie(转)
作者:nico
时间:2003年
地址:出自荣门客栈,转自网易红版
不是我,是风——回忆我心中的leslie by nico
(此文不完整,完整版找不到)
[b]未完成[/b]
张国荣似乎总和“风”这个意象脱不了干系,这是我早就发现的。几年前就想写一篇东西,关于leslie和风,用那种快乐逍遥的笔调或者嚣张戏谑的文字,来配合leslie的万般风情。
可有些事情,是注定要你用一辈子去后悔的。工作的忙碌,太多“糊口”的文章要写,已经记不清多长时间没去想那个风一般的男子,没去想那篇关于风的文章。
我是知道的,他一直都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从未离开。我是知道的,只是已经晚了,人生已无戏,何来戏谑?那样一篇文章,不会有了。
于是思绪,无法再如风般飘扬,只能随风飘零……
[b]风继续吹[/b]
90年代初的中国,那是一个四大天王横行肆虐的年代。年轻一代被刘德华的鹰勾鼻、黎明的放电眼,郭富城的中分头以及张学友的金嗓子轮番轰炸着,无人幸免。
那还是一个日本漫画风行的年代,寒羽良、乱马、尼罗河女儿、小悟空……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日本漫画症候群”,以至于很多人以后看到连环画就喜欢从右往左看。
那个时代有太多标志,它们一个个突兀的站立,它们影响着你我,影响着每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孩子。
直到1992年的夏天,我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与满街的旋律不太合拍的声音,它来自一家音像店的电视屏幕,那是一个男人的抽泣。我没听懂他唱的粤语是什么意思,但我清晰地听到歌词中一个字——风。我目不转睛的看着那个男人,他哽咽着,倔强的保持着他的“字正腔圆”,倔强的想要微笑,几乎是一刹那的,我爱上了他。
不管你喜欢的是四大天王,或是这个风一样的男人,一旦爱上了,你就离正常人的尺度远了些。那个年龄的女孩是颇容易痴傻的,我也承认自己当时对leslie的疯狂程度并不比现在那些小女生对F4的要高档多少。不过需要补充的是,任何东西在初始阶段都是看不出区别的,可当你发现他出色的并不仅仅是容貌时,当你发现他复杂、玲珑、灿烂的可怕时,你一定会和那些“追星族”不同了,这是一个过程,每个拥有真正偶像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b]不羁的风[/b]
有一段时间,我常满大街的寻找一切可以买到的leslie的东西,贴花、磁带、海报……可惜我们家没有录象机,当时也没VCD这一说,所以直到93年,我才第一次看到他的电影。
对我来说幸运的是,第一次,就是触碰灵魂的一次。 93年,我们全家去电影院看了《霸王别姬》。电影散场的时候,我有些愣,整个身体是僵直的。晚上,父母在谈论电影的情节,而我却在一边默不作声。我忘了自己是在什么时候哭出来的,我只记得自己哭了很久很久……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吧,对leslie的感觉有些变了,他不再是我眼中高不可攀的偶像,他是那样生动的站在我面前,逼着我用心去审视、去揣度。我看了他的好些片子,甚至不惜一个人去那种湿闷的小录像厅。 当然所有的举动最终总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加倍的喜欢他了,并且热衷于将自己的喜欢感染周围的“顽固不化分子”。记得最清楚的是高一时有个坐在我后面,号称不喜欢任何明星的“高材生”。这家伙只知道一个张学友,对leslie 颇不以为然。我当然不会甘休,采取一系列教育、培养、启发、诱导的方式,逼着他听我那盘《由零开始》的磁带。我对他说这磁带我宝贝着呢,借你是看得起你,你不听也得听。如果他真的借了不听,我也没什么法子,但我所记得的事态是这样发展的: 过了1、2个星期之后,我开始忍受从座位后面传来的“你是你吧,我是我吧”的恐怖声音,这声音国语不象国语,粤语不象粤语,叽叽歪歪、不绝入耳...(缺少)
[b]停在风里的阿飞[/b]
尽管《阿飞正传》是早期的作品,可对于我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霸王别姬》不同,它是我的热恋。97年,我看了梦寐以求的《阿飞正传》,这部片子是所有leslie的影片中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但第一次看时,我是发誓不要再看的。
发誓不再看,是因为它和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我有些承受不起那种极端的灰色和阴郁。《霸王别姬》固然是出悲剧,但毕竟也可称之为“悲喜剧”,那是种史诗式的版图,拉开的是一个时代的帷幕,那种雄壮的风格使你即便痛也痛的清晰。
《阿飞正传》则是另一类,正如王家卫是迥异于陈凯歌的另类。所以《阿飞正传》的痛,是纤细的、轻微的,是让你觉察不出,却又有如芒刺在背。那是一种下坠的质感,让你的心无法再飞扬。于是我对自己说:不想再看这部片子了。
可我很快就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就像苏丽珍违背自己的诺言,去找阿飞,就像露露违背自己的诺言,去了又来。张国荣饰演的阿飞有种与生俱来的魅力,尽管他是那样乖谬荒唐,桀骜不逊,他依然可以吸引每一个女人。所以我决心要读懂这部怪异的电影。
影片通篇的那个“无根之鸟”的故事,正是阿飞短暂一生的写照。张国荣把阿飞这个角色揣摩地极其到位,添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从衣着、语言、形体到眉眼之间,正所谓举首投足都是戏。哪怕是一个躺在床上的睡姿,或溜达几步,张国荣的肢体语言都设计的绝妙,一个生活漫无目的、忧伤、无助、惶恐、乖谬又自欺欺人的阿飞形象,冲出了屏幕,鲜活的可怕。我找不出什么妥帖的形容词,我只能说,张国荣的阿飞有一种幽灵般的魅力。
如果问我最喜欢张国荣哪部电影,我会选择《阿飞正传》,不要问我为什么。
(缺少一段)
[b]风月无边[/b]
刚才说到张国荣在拍过《阿飞正传》的很长一段时间,过的是一种只有影像没有声音的日子。那段日子的他很多产,演了不少电影,有好的,当然也有纯粹的应景之作。
我一直不太习惯那种带些恶俗的搞笑,所以当初看《家有喜事》和《金枝玉叶》,都觉得别扭。不过说起《金枝玉叶》,倒是leslie本人颇喜欢的一部电影,但我想他之所以喜欢,应该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多“艺术”,而是藉着影片宣泄了自己的苦闷吧。现在的我再重温这部电影,和当初感觉很不同,因为看见了leslie的心灵呐喊,听见他深情地唱着“这一生,也在进取;这分钟,却挂念谁;我会说是唯独你不可失去”,再想到他一直说自己最喜欢《追》这首歌,突然间似乎一切都明白了,接着,便是想流泪的冲动。
当我听说张国荣要与陈凯歌合作《风月》,是很高兴的。我以为陈凯歌会给他带来第二次的辉煌,但我错了。《风月》不是一部属于张国荣的电影,他依然很入戏,但那无济于事,因为《风月》本身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在整部电影中,leslie、巩俐、所有的人,甚至镜头背后的陈凯歌,都给人一种焦灼感,焦灼地寻找与电影间的契合。他们都太想再创造一个奇迹,但没有第二个《霸王别姬》了,最璀璨的烟火,只会爆发一次。郁忠良的颓废与阿飞不同,我不喜欢那样的颓废。
似乎把《风月》说得一无是处了,其实比起《金玉满堂》之类,它还是好太多了,而且这个迤俪的片名似乎可以概括leslie的电影生涯——风月无边。Leslie是这样一种演员,他永远不愿意扮演性格雷同的角色,他的角色与角色之间永远没有交集,这绝对是对演技的考验,也绝对是对心灵的考验。但我常有种感觉,觉得后期的leslie有些走极端了,他过分地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这让他在忧郁与虚无中越陷越深。
如果一个演员一辈子只拍艺术片,估计不到40岁就会心力衰竭。回首lesile拍过的电影,艺术片的比例相当之高,尤其是后期。我曾经总希望leslie能多拍艺术片,看到他拍那些无聊电影就郁闷,现在我后悔了,我希望他多拍些快乐的电影,他实在不该这么苦自己,不过现在再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了。
[b]不是我,是风[/b]
2000年,已不是我关注张国荣的年代,可一听到leslie要来上海开演唱会的消息,突然间竟兴奋不已。回到家里一阵翻箱倒柜,竟找到了一大堆的磁带、CD,这才发觉那份感情仅仅是摆在箱子里,却从未失去。那天去看演唱会,我特意打扮的很漂亮,并非想找他签名什么的,只是觉得在和完美的他拥有同一片空间的时候,我必须这么做。那个演唱会让我重拾对往昔的怀念,leslie在舞台上的感觉,他调动观众的激情,让我再一次确信,我是爱他的。
是的,我是爱他的,当我打出这几个字的时候,黯然但坚定。
今年3月下旬,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让我相信冥冥中是有种力量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忙碌的焦头烂额,回到家便打开音响听我的dean martin。突然有一天,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应该听听leslie了。于是,差不多1个礼拜,我都在听leslie,一盘盘的听,像过电影般的,从风继续吹到不羁的风,再到风再起时。直到4月1日的那个晚上,我的音响里还放着leslie的CD,这太可怕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已经有大半年没听他的歌,却突然在他死前听了一个礼拜,我无法解释这反常的现象,或许真的有所谓的“第六感觉”,谁知道。
原谅我不愿再提4月1日的那个晚上,就让回忆的影像在此刻嘎然而止吧,尽管脑海中的放映机还在固执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倒带声。
也许我已经罗嗦了太长时间,并且这也不是一个关于leslie和风的故事,那个故事还没有出生就已经死了,就像阿飞,就像那只无脚之鸟。我只是希望leslie今后可以自由的飞,像他梦想的那样。
这些天,我的脑海中常出现这样的片段——我看见了天上的leslie,我喊他的名字,而他却朝我粲然一笑说:不是我,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