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学习书法都要从临习古帖开始呢?

2023-06-28 11:29 作者:还没睡觉天就亮了  | 我要投稿

书法临习要过六关

 

一、过好中锋关。

何谓中锋?东汉书法家禁当曾说“令笔心常在 点画中行”,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这便是 中锋。“作书贵用中锋,是千古不易的定论。 以前我对对中锋用笔的概念只有一些肤浅的 感性认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往 往对自己所写的字,点画边缘出现一边整齐、光洁一边带有锯齿或一边墨色较浓一边较淡、立体感不强的现象百思不解。后来,在 临习过程中,严格地按中锋用笔的要求进 行。经过一段时间临习,无意中发现以前的 现象逐渐消失了,立体感增强了,点画也浑 凝圆劲、秀逸含蓄了,才真正地体验到了中 锋用笔的感受。随着临习的逐渐深入,自己 对中锋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了。我发现,中锋 用笔固然很好,但除篡、隶得保持笔笔中锋 外,楷、行、草字如也笔笔中锋的话,是否 会缺乏一种意趣、情采。带着这个疑虑,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我查阅了一些书籍 和名家的论著,才懂得对任何事物都不可机 械地去套用的道理;明白了“正以立骨,偏以 取势”,随心所欲,千变万化的中锋与侧锋用 笔的辩证关系。

 

二、过好藏锋关。

所谓藏锋就是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把 笔尖藏于笔画之内,写出来的点画坚劲挺 拔,给人以含蓄、浑劲、沉着的感觉。藏锋 在篡、隶、楷中尤为重要,篡、隶点画几乎 笔笔藏锋。因此,藏锋必须训练与掌握的笔 法。写字时是随笔而入,以致写出来的字处 处露锋,点画到处棱角突出,存在许多断 笔,形如折木,点画处处棱角突出,毫无浑 劲、沉着、含蓄可言。当开始临习汉隶《张 迁碑》时,颇感吃力。面对困难,自己狠下 决心按照藏锋用笔的基本要领进行苦练,终 于在一个月后由原来感到吃力到基本适应,  起笔收笔从不习惯到习惯,基本上通过了 篡、隶的藏锋关。当临写《颜勤礼碑》时,  一开始写出来的字怎样也无“颜”的味道。是何原因?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主要是起、收笔未能做到藏锋?横画尤其是长横和垂露竖成 不了“枯骨”状,长撇体现不出“蚕头燕尾”等 效果。问题找出了,关键的就是按楷体的点 画起收笔的藏锋要求进行练习,找出规律,练出感觉,使之成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写 出与法帖相似的点画来。点画写象了才能求 得字的像,字写像了才能写出法帖字体的神 来,才能真正入帖。后来在临习的过程中也 悟出了藏锋与露锋是一对李生兄弟,一个字 中往往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该藏则藏,该 露则露,藏露结合字就会具有自然、优美、 生动的神采和韵味。

 

二、过好提按关。

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 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 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 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 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 通过提按的交递,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 变化,这样点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产生美妙的韵味与鲜活的形象。如果写出来的  字线条粗细一致,就会与硬笔字无异,毫无  神采与美感。这是点画缺乏提按所致。按易  掌握,难在提上,一笔而成的而又按提交递  就更难。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掌握提按的技  法,在临习《书谱》时自己选定了一些基本  上是一笔而成,且提按交递特点较明显的字来练习, 如“晋”、“者”、“岂”、“鹤”、“置”、‘‘质” 、“资”、“绍”、“湿”、“弊”、 等。同时也注意对某些轻入重按又轻出的点画的训练,如类似柳叶形的撇画及轻入重按收笔的捺画等。经过训练来掌握这些范字和点画的提按 规律、特点。


四、过好转折关。

“ 转 折 ”在书 法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转”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棱 角笔画的笔法,其要领是,在转的关节处笔 不停驻下来,只有提按的变化,没有折、顿 的处理,  “如折钥股”,是篡、行、草中运用 最多的笔法。“折”与“转”相反,是写出方的点画方法。折法,多运用于义方笔书法的起 笔处(楷字藏锋起笔的手段)、收笔处以及横 画和竖画的交接处。此法多运用于楷、隶书 中,行、草亦时有所见。在练习“转”方面,  自己主要选出《书谱》中特点较明显的字 如“思”、“回”、“因" 、“过”、“物”、“习”、 “胡”、“力”“翠”的上部、  “翰”和“题”的右部、 “墙”的右下部、  “奇”下部等进行练习。 同时,也注意某些转画中保留折意方面的训 练。 “转”是行、草尤其是草的最基本的写 法,  “转”法掌握好了,才能一笔将草字写出 来,才能写出草字奔、飞的势态针对“折”的 练习,我特意选出《颜勤礼碑》、王義之 《圣教序  》 中带有 “    长横”、“田”、“门”、“贝" 、“一”、“日”、“月 ”等的字作为范字按“折”的要领进行练 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过好速度关。

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 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道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 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 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认 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我在学书之初就是以这样的错误来实践的结果怎样 也写不出原法帖的“形”,更谈不上“神”了。 在苦恼中痛定思痛,经过一番思考,悟出了 书法的速度是有急缓之分的,字体不同、点 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 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 得其“形”、“神”。一般来说,篡、隶、楷体 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 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 慢些,   “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过反 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 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 较自如的阶段。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 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六、过好轻重关。

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 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 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 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这种力度是 毛笔之毫锋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 的力度。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 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专用实笔,又 会滞笨。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 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 可分割的联系。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为了更 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 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辅之以 往高执笔杆,运用悬腕力、臂力推动笔锋向 前铺毫运笔;十分注意笔笔以锋用力送到 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 笔。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 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以上六个方面的用笔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书写的过程中很好地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原文来自百度知道网友



为什么学习书法都要从临习古帖开始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