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材制·视角】 “碳中和”与我们

2021-03-26 23:45 作者:青春材制  | 我要投稿

初原载于 迈向碳中和的 青春材制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初春三月,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会审议以及表决通过的文件格外引人注目。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这一节中,着重提及了一项远景规划: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3月11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将“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刻写进我国的战略规划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说了这么多,什么是“碳达峰”,什么又是“碳中和”呢?

        碳中和,又称“碳补偿”(Carbon Offset),指企业、团队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并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其他环保项目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零排放”,以达到环保的目的。

        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比喻来理解:温室气体是水,大气是水箱。当往水箱里注水的速度与水箱向外排水的速度相同,水箱里水的总量便不会再增加。

        在工作目标中,还有这样一个关键词“碳达峰”。所谓碳达峰,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回落。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我们的碳排放量达到饱和。

 

        碳中和是长期规划、远景目标,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尽早实现碳达峰。

        我国最早提出“碳中和”以及“碳达峰”目标,是在国际舞台上。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指出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顶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力争实现“30·60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碳中和”相关目标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其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势必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变化。总的来说,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革新、气候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都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非易事。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未来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为了实现“30·60”目标,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主要有这样三点前进方向:

        一是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同时,我们要更详尽和深刻地建立相应的制度,来限制大家使用排放二氧化碳的东西。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等。

        二是赢得社会认同:过去多年减排工作取得的成效,让社会普遍认识到减少排放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相悖的,不会阻碍经济增长,“碳中和”会推动清洁技术更快发展,由此带来清洁能源成本进一步下降,推动清洁能源价格下降。

        三是发挥体制优势: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动力。

        另外,实现“30·60目标” 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的同时,对推进《巴黎协定》在全球实质性落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30·60”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确保我国能源独立及能源安全,同时有望利用新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 “弯道超车”,重塑全球能源新标准及产业链。此外,碳中和将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我们来说,“30”是近在眼前的里程碑,“60”是奋勇拼搏的目的地。

        我们都生活在茫茫银河之中一个“暗淡蓝点”之上,全人类的命运本就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所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从简单的衣食出行,到复杂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无处不在。碳,作为构成生命的最基本元素之一,我们需要对它保持有足够的敬畏。既然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也就意味着只要我们平时能够多一点留意,那么碳排放量就会减少一分。比如耳熟能详的: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室内无人随手关灯、纸张双面打印、不浪费粮食……点点滴滴,皆是减排。

        除去日常的衣食住行,我们最重要的身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对于材料与制造学部的同学们来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本科生科学技术协会的同学们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材料类:

        “作为材料与制造学部中材料类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思考材料与碳的联系。生产材料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均会造成惊人的碳排放量,而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寻求最低能耗且最高效的生产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向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环境友好化的方向发展着。因此,对可循环使用的、环境友好型材料的研发也是当代材料人的责任与使命。”

 机械类:

        “在未来几年里,我们会陆续学习到设计、开发产品项目的理论知识,并参与实践。机械专业能为行业企业培养适应低碳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骨干。持续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助力行业低碳发展。”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主要就是研究仪器的,我们可以在碳中和的很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道路。

        例如在碳排放方面,从源头抓起,我们可以改善使用碳的仪器设备(例如汽车,我们可以研究清洁能源利用的汽车构造,可以研究减排汽车等等),还可以从消耗的角度来探索,研究可以消化碳排放的设备方案等等。总之,碳中和的道路上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探索。”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目前,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

        牛津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50亿吨。到了1990年,随着欧、美、亚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全球碳排放量超过210亿吨,40年间增长3倍。世界气象组织在《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中指出: 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未来五年极有可能出现新的年度高温纪录。这些碳排放失调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我国将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重担在肩,未来有我!

迈向碳中和,北工大在行动!

请移步“北京工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

迈向碳中和 | 北工大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快布局政策研究与技术攻关

迈向碳中和 | 北工大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这道关一定要过

迈向碳中和 | 北工大校长聂祚仁:走进新时代的材料流程工业

迈向碳中和 | 北工大材料与制造学部崔素萍教授团队:产学研合作攻关,共同探索中和之道

迈向碳中和 | 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迈向碳中和 | 北工大环境与生命学部李建荣教授团队:面向环境能源应用,材料化工夯实基础久久为功

迈向碳中和 | 北京工业大学举办“城市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题学术沙龙

参考文献:

[1] http://fund.eastmoney.com/a/1591,202103051832250120.html国盛策略:“碳中和”意义深远 三大投资主线曝光

[2] http://news.21-sun.com/detail/2021/03/2021031814221015.shtml“碳中和”给环卫行业带来的影响意义重大

[3] 术语在线词条“碳补偿”;百度百科词条“碳中和”

[4] 百度百科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5]新华社.(两会受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2021-03/12/c_1127205339.htm,2021-3-12.

[6] 图片参考来源: 央视新闻微博、人民网微博、其余素材源自网络;封面:稿定设计

[7] 其余相关参考文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2019:177-197.167-174

撰稿人:科技协会科创部 米杭 操瑞然 张凯旋 马浩然

责任编辑:科技协会执行主席 韩飞洋

执行编辑:科技协会科创部 杨梦馨

总编辑:                              李晓萌

投稿请发送至:fmmsat@163.com


【材制·视角】 “碳中和”与我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