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十八)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人间词话》

2023-02-05 19:31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王国维其人

  1. 王国维,字静安,号人间、观堂等,浙江海宁人。近、现代之际的著名学者。著有《红楼梦评论》(1904)、《文学小言》(1906)、《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人间词话》(1908)和一些有关戏曲的论著《宋元戏曲考》(1913年初撰成,后改名为《宋元戏曲史》)。

  2. 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中西结合,是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艺美学和西方当时流行的文艺美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二、主要著作介绍

  1. 《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第一次站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做了总体考察, 肯定《红楼梦》完全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等级的“绝大著作”。

  2. 《屈子文学之精神》:这篇文章力求对屈原的《离骚》的美学特征作总体把握。他借鉴西方的“欧穆亚” (幽默)来把握“屈子文学之精神”。

  3. 《宋元戏曲史》(宋元戏曲考): 以宋元戏曲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考察,寻根溯源,回答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戏曲文学的成就等一些戏曲研究中的根本问题。

  4. 《人间词话》:王国维最有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和美学著作。《人间词话》采用传统的词话的形式,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他说的“境界”, 主要是诗词的境界,有时也说意境。他说的“境界”就是“意境” 。 全书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九则是标举境界说的理论纲领,其后各则是以“境界”说为依据的具体评论。

三、王国维的主要文学思想

  1. “境界”(意境)——“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是王国维美学中的基本范畴。境界或意境,王国维在不同场合使用时,虽 有细微差别,但含义基本一致。王国维以“境界”为艺术创作之本。以“境界”为 最高审美尺度,为创作的极致,他认为有境界则随之有气质、神韵。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美学内涵,主要有三点:境界的构成要素、境界的分类和境界表现的真切与鲜明。

    ①王国维认为境界(意境)包括抒情、写景和叙事,而其中又以情和景为两大基本要素。“境非独谓景物也”,境界的含义包括了景物,也包括了感情(喜怒哀乐)。

    ②“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景,并非纯粹的风物描写:“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景中含情,方能成为构成意境的要素。情,并非凭空而生或直白的裸露,情因景生,是有感而发的真性情。

    ③境界的创造必须有自然真实之美,形象鲜明生动。“沁人心脾”是一种审美效果,除了情真,还必须使借以抒情的景物形象明白如画、 自然清新,即所谓“在人耳目”,或谓“豁人耳目”。

  2.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说——王国维“境界”说的另一重要内容,以诗人的情感表现或审美关照状态为标准, 对诗之境界(意境)进行分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①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言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②“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客观主体化,成为“我” (主体)情绪意象的形体物,主观感情表现得直接。境界中自有“我”在。也就是指作家怀着浓厚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所以客观外物含有明显的作家主观感情色彩“

    ③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物我不分,主观感情隐没于客观物象的描写之中,境界中不是没有“我”在,只是情感的表达比较曲折隐晦。也就是指作家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之情志隐藏在其中,所描写的客观事物,表面上看不出有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

    ④《人间词话》认为“无我之境”是优美,“有我之境”是宏壮,即壮美。王国维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人在直觉(直观)中即成“空间及时间中之一物”,直觉感受就是“以物观物”, 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心情平静中的直觉境界。“我”与万物无异, 所以是无我之境。而壮美就不同了,王国维解释道,“此物大不利于吾人”,也就是人收到外物世界、 现实环境的压迫时,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 从而酿成悲剧或悲痛的情感,“此物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如泪眼问花, 孤馆春寒,所抒写的正是诗人备受压抑而产生的愁苦之情,因此,称之壮美。心情虽是由激动趋于平静,但情感强烈,所以是有我之境。

  3. “隔”与“不隔”说:

    ①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②关于“隔”,王国维认为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是由于形象模糊,晦涩朦胧,令人感受不真切、不自然所致。王国维认为“隔”主要指以不适当的典故概念代替形象,或用代字、游词来掩饰诗人的真情实感和诗意的不足,表现为一种矫揉造作的语言风格。

    ③关于“不隔”,王国维认为,在不加雕饰的自然叙写中,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深切动人,就是不隔。

    ④“隔”是指运用典僻涩、语言雕琢,缺乏自然之美;“不隔”是指不堆砌典故,描写即目所见、即景会心之境,语言平淡自然。

    ⑤总之,王国维以“不隔”为有境界,这就是指形象鲜明生动,情感真切动人,语言质朴活泼,格调清新自然。作为对直观自然的审美追求,“不隔”说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仅以语言风格而论, 王国维在评隔膜之作时,却表现了片面的和形式主义的审美倾向。

  4.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②王国维说的“宇宙人生”即生活,本质上是指精神性的意志。他提出的“入乎其内”,实质上指的是对生活本质的“欲”“苦痛”的深刻体验,这样才能“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写出有个人情性的“生气” 的作品。所谓“出乎其外”,则是指摆脱主观精神上的苦痛和欲念,摈弃功利,忘掉物我。 这样就能以超然物外的漠然态度,来静观万事万物,从而写出超尘脱俗的“高致” 之作。

    ③“入乎其内”,要求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描写生活真实。“出乎其外”,则指作家、艺术家要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创造艺术的真实。


(五十八)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人间词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