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协和22硕士录取事件,发表点小看法

二位当事者的具体背景我没调研,这里只是简单说下第一感觉,若说的不对,您们见谅。
我猜哈,大众之所以惊诧、不忿的原因在于:
这套选拔标准,让更多渴望通过考研达到阶级流动的大众,看不见希望。
考研大众意味着:没有科研资源、条件→他们唯一出路→分数,于是唯分数论;
那位本科就发出三篇SCI(最高影响因子6.58)意味着什么?
是大众不愿意去冲击SCI吗?
还是说大众根本没有去冲击的机会。也就是说,大众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只能考研(唯分数论)。
当流动的唯一途径被阻断后:
大众先是无望,于是开始不忿。
这背后又映衬出了什么呢?选拔体系,教育资源分配…太多了...
Ps:如果那位初试390分同学,本身也可以在本科期间接触到足够的学术资源却没有任何产出,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涉及到选择、抉择、机遇…
另:我感觉哈..选拔体系没有很好的分开(考研和保研两条赛道在“终审”时的【选拔标准】有点混);普本在绝对无法接触到科研资源的前提下,他们唯一的办法只有分数,但是复试(或终审时)却也包含保研终审的那套(比如发表论文、科研经历),这样(绝对无法接触到科研资源的)普本,只能面对绝望...
2022年4月2日06:47:14
f(μ)=Le1=[0,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