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擎】为什么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孤独?

2023-07-30 09:56 作者:年团-  | 我要投稿

在那种特别喧嚣热闹的环境里 ,你一个人和大家在一起,但任然有一种所谓喧哗中的孤独,不是吗?

1.聊聊孤独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孤独究竟是什么。孤独这种体验啊,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在某些时刻你会有非常显著的孤独感,而且我们在自己的比如说书信日记里至少使用过孤独这个词。所以孤独现象好像是这样,你不去追究他呢,每个人都很明白,但是你要下一个定义说,严格来说孤独是什么?倒蛮麻烦的。

所以经常会有两种方式来讨论孤独,一种是用语词澄清、概念分析的方法。比如有些人他会做这样的工作:孤独不是寂寞,孤独也不是无聊,孤独不是空虚,然后通过语词定义的方式来澄清他。这个方式可能有点启发,但是我觉得不太有作用。语用学讲一个词语的意义是在用法当中,你不能通过一个学者或者一个知识分子,把这个词的意义给界定来重新改变这个词,这基本上是徒劳。

第二个会从很高的哲学层面上,比如说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孤独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孤独就是你的宿命。这样讲呢蛮高大上的而且他是正确的。但是他这正确有一点麻烦就是有的人对孤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且就同一个人,有的时候呢觉得孤独非常难以忍耐,有的时候多多少少觉得可以承受甚至有的时候会享受孤独。

所以在我看来语词分析的方法,或者是过度概括哲学的存在主义方式,都对我们的助益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孤独这一现象?我觉得可能是要回到某种接近现象学的方式。就是说我们先把自己的概念框架悬置起来,用一种比较感受的这样一种方式。那么经常可能是文学的或者比喻的方式。

2.孤独有反义词吗?

最近我读的那本书叫《孤独传》。他说孤独的这个词没有反义词。孤独有反义词吗?我还特地去百度上专门查了。独孤的最常用的三个反义词,一个是热闹,一个是众多,第三个是温暖。你想想看这三个反义词。说热闹呢?就把孤独看成是一种冷清,但是我们确实会体会到,在那种特别喧嚣热闹的环境,你一个人和大家在一起,但任然有一种所谓喧哗中的孤独。所以把热闹作为孤独的反义词,这是不准确的。还有一个就是众多,就说他把孤独看做是你孤身一人在那里独处,但是孤独和独处不能够完全相同,所以众多也不是独孤的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更不用说是温暖,温暖好像是跟那种凄凉和冷漠相对的。孤独的人会冷漠吗?一般来说孤独的人会有那种社交恐惧?未必。他可以在一种社交场合聚会的时候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他会有那种深重的孤独感。孤独感他好像是以一种不一样的面貌出现,但是我们好像都可以有理由把它叫做孤独感,这就是孤独难解的方面。

那么《孤独传》的作者艾伯蒂呢,他说孤独是一种情感状态,那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是一种情感的集群。可以包括愤怒,可以包括怨恨、悲伤、嫉妒、羞耻、自怜,是一种我们好像跟这个社会的的隔绝或者是疏离、脱节。但他有意思的是,他是主观的情感,不意味着说不跟人交往了。所以他的难解之处在于,他真切却无法精确地定义。

3.孤独是好是坏?

孤独是两面的。就孤独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非常消极负面的情绪状态,甚至把他看成是一种病症。我们说我们要摆脱孤独,要克服孤独,要拯救孤独,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疾病状态。但是也有人会赞美孤独。比如说会说孤独是跟一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遗世独立,这样一种比较高冷的状态在一起。好多名人对这个孤独的看法也不一样。比如有比较消极的,像特蕾莎修女她说过一句话:The most terrible poverty is loneliness and the feeling of being unloved. (最糟糕的最可怕的贫困是孤独和那种不被爱的感觉)。那还有比如说那个著名的作家——写《愤怒的葡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贝尔,他说所有伟大和珍贵的食物都是孤独的。你看这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们的流行文化里,比如流行歌曲里边有关于寂寞的在这种作品。给我印象至深的是有一个歌手叫阿桑,她唱的是《寂寞在歌唱》。还有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在里面他有一种负面的东西,但它也有把孤独作为反抗日常的那种色彩在里面。最近流行的一首歌叫《孤独颂歌》,最近还有好多人给它配舞。它说这个孤独好像难过而美丽。音乐旋律是很欢快的,但这里边也有难过。

那在学术界也有,比如这本书,像《孤独传》,它旧特别强调孤独的、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它这里边比较反对那种对孤独做一种美化、浪漫化的这样一种理解,这是在浪漫主义文学当中的一种倾向。他里面提到有些细节很有意思。他说2008年大概是英国,为了重视孤独对人的健康影响,专门成立了一个部,叫孤独部,专门来研究怎么样来缓解人们的孤独,和那些特别受孤独影响的人群。而且几年以后日本也搞了一个,任命了一个孤独大臣,日本人好像也很孤独。做过好多统计,说严重孤独的人相当于每天抽15支烟。我在想,孤独的人往往也会抽烟。他一面孤独已经相当于抽了15支烟,他还要抽15支烟,他一天要抽30支烟。对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还有些作者呢,会跟《孤独传》持不同的观点,对孤独有比较正面的看法,有名的是前几年有一本书《孤独:回归自我》,他就反对把孤独污名化、歧视孤独的人,他里面有大量的例证,考据说孤独对人会有很多正面的影响,包括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贡献,他就是要为孤独正名,但有两个区别:一个他用的这个词我们翻译成孤独,他是solitude,solitude 严格讲来不是lonely,不是loneliness,是指一个人独处,他要为独处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比较孤僻的,比较跟社会脱节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的这样的一种境界来辩;第二个区别就是他里面举的大量的例子都是精英人物,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发明怎么样影响人类,带来重要的贡献。所以对孤独现象来说,第一他蛮难定义的,但是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第二呢它是有正面复面的两面性,有的时候是中性的,所以这是对孤独现象是什么的一个描述

4.孤独是我们的宿命吗?

为什么人类会孤独?特别是为什么现代人会感受到显著而普遍的孤独?

《孤独传》的作者,他是为孤独做了一个文化史的考察,在他看来孤独是一个现代现象。你说不对啊,古代人也有那种独处的,孤单一人,他说独处,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孤独,为什么?他的观点是在古代社会特别是中世纪,虽然人独处,但是因为人们信奉宗教,有一个超越性的巨大的存在,就是上帝在背后支持你,他与你同在,只要你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的话。所以你不会感到那种无助、无力、空虚、无意义感。就我自己的研究来看,他是说得通的。

从西方整个的思想史看来,我们现在有一个现代社会,伴随这一个所谓个体主义,或者个体主义的兴起,这个呢是跟孤独感有关系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大概不太关注自我,因为人主要孤注的是如何跟自然世界打交道,因为那是物质贫乏,生产力很低下,主要是忙于劳作来解决人的生存,基本的生存问题。大概有个别人,君王、贵族、有些哲学家他们会关心内心世界,可能会有孤独感,但是普遍的大众而言,孤独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那么你会来说,西方是有宗教,中国没有这样一个所谓超越性的一神论的上帝,纳闷我们为什么也会有古今之变呢?中国有一个传统的支持,这个在西方也有,就是传统社会的有机共同体,也就是宗族、血缘关系、熟人社会,它构成了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不是个体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你对自己的理解,不是说首先我是一个人,然后构成了社群,你的意义感、你的价值感、你的生活的目标,都是跟周围的群体紧密相关的。所以在西方也是,西方也是由于资本主义兴起以后带来了高度的流动性。

中国虽没有这样一个基督教一样的宗教,但是中国也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改变的,就是人开始从一个稳定的固定的熟人社会开始出走,由于社会的流动,由于城市化、商业化、工业化,人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四面八方去求生谋职,然后人进入了陌生人的共同体你可以自愿加入也可以自愿退出,于是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支持系统,和构成你生活意义和目标的那样一个社群关系,于是在这个世界上你要自作主张,你要自己做决定,自己做选择,但是我们人未必都有那么强的能力来做一个正确的主张,我们可以自以为是,也常常自以为是,我们会怀疑自己,这就是现代人的一个处境,就是从传统的整个大社会里面脱嵌出来,变成一个所谓原子化的个人。这个原子化的个人并不确切,他是组织分子,但是他不是稳定的,在一个特定的分子当中一直存在的,他是一个自由原子,他有的时候跟这个分子结合,有的时候跟其他原子构成了另外一个分子,十个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的,我们说,自由和孤独有某种非常内在的亲属关系,你不可能只要自由,没有孤独,所以现代性是一种成就,意味着你有很多选择,至少在理论上有很多选择的可能性,但同时另外一方面你有面临巨大的困难,就是你的选择,决定,不仅要你自己做,而且选择的好坏对错要你自己发明一个标准来评价,来自我评价,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化是有利于强者的,那些有足够的意志力,足够的力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自我主导,自己生活的人,他们在现代社会当中,会感觉到非常的丰富,自己的生活会绚烂多彩。而许多人他们在现代生活当中是困难的,经常会遭受挫折,所以孤独感也会对不同的人或者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两面性。









【刘擎】为什么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孤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