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为什么?既不该说,也不想说,但还是要说
人到中年,沉默是金。
在步入40岁后,我发现身边很多同龄人都有了两个改变:
1、话越来越少;2、朋友圈基本都沉默了,一年也发不了几个动态。
我也是一样,很多应酬不再参加,很多人际关系也不去维系了,至于朋友圈,已经常年不刷新了。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静音模式”。

40岁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为什么?
首先是理性占据了上风,随着大脑、心智变得成熟起来,理智就自然占据了上风,开始重新看待过去的一些事情。
人在年轻时候喜欢热闹,会讲很多话,唯恐少说一句,不能完整表现出自己的聪明和才能。
哎,年轻人啊,为人处世往往会用力过猛,实际上更多是力所不及。
而到了中年阶段,我们就会发觉自己曾经的幼稚和可笑,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阶段就做什么阶段的事,这就像一个高中生很难再回到幼儿园时期,原来的无知是天真可爱,但成年人的无知就显得很愚蠢了。
所以,与其夸夸其谈,不如保持沉默,在沉默中观察和寻找机会。
除了不该说,还有不想说!
理性让我们知道自我控制,不说不对的话,事实上,不该说的不说,说话点到为止,这是成年人的基本修养,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和礼仪。
而且理性还会让人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揣着明白装糊涂是成熟,揣着糊涂装明白就太可笑了。
与其言不及义,浪费别人和自己的时间,让大家看笑话,还不如主动藏拙比较好。
另外,人越是成熟,就越会懒得说话,不想在无所谓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浪费感情,这样太不值得,也没有意思。
或者说这就叫返璞归真。

现在不说,什么时候再去说?
我有个假设,那就是等到自己七老八十的时候,思想应该是“熟透了”,什么都看开了,一切都看淡了,这时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因此,我认为在中年阶段人应该尽量多说一些话,当然这不是指假话和废话,而是真话和实话,特别是对他人有所帮助的良言暖语。
否则饺子倒不出来,都烂在心里也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人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自己,也要为别人有所考虑和贡献才行。
要知道,交流是必要的,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也需要新陈代谢,主动说话也是开放的体现,开放才能带来进步,交流可以彼此激励、鞭策和磨砺,共同成长。历史证明,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当言则言,当止则止!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刚刚好,我们不管是说话、吃饭还是其他什么事,既不要用力过猛,过犹不及,也不要力不能及,无能为力。
而“刚刚好”是非常难的,他需要你具备很强的实力,能力超过目标,这样才能举重若轻,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对自身能力的超高驾驭力。比较笨的人往往力有未逮,过于聪明的人往往又会犯画蛇添足的错误。这正是人生的悲剧之处。
比如说为什么有人会好心办坏事呢?就跟这两点有关系,好话说多了也是错,懂得适可而止才是大智慧。
最后,要想达成“刚刚好”的境界,中年是最合适的阶段,中年之前积累不足,中年之后又往往会心力不足,所以中年是人生修行的关键期,人生的成色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