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在生物与化学上的随机性
回头审视了一下自己写的文章,有些不满意,又去看了看《死亡起源》,依然叹为观止。作者一定对生物的了解很透彻吧。我这个门外汉可能有些班门弄斧了。但是我还是愿意写写,说不定以后这可以作为批评我自己思想观点的工具呢?
这章想聊聊理论和个体的随机性。
很多东西大家都认为是有毒的,而且事实也是如此。罗马喜欢用的铅,中国炼丹术士用的水银,这些我们现在都知道它们对人体有着慢性的影响。人们发现了一些神奇的现象,死亡不再和自己身体显性的破坏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以一种大家都未能知觉的方式出现。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探索未知的事物时本质上与在自然界的细胞的进化无异。人们目前现有的科技并不足以支撑人们对于自己生命有危害的物质加以防范。很多时候是因为出现了后果才有了结论,而且必须是能够在统计学上可以重视的结果:假如一位老太太不幸地去世了,我们大概率将原因归咎于年龄,那么真的是吗?
在我的观点里,诸如化学、生物它们的探究方法都是实证的,假如有这个现象,那么我对这个现象进行归因,然后给出一种可能的理论进行解释;或许有物理学科进行本质性的推理,但是这两种方法在面对生物这个问题时都略显无力。
生命的复杂性让实证这个过程变得异常艰难。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调控路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可能做的是对于生物原本运行机制的拟合,就像利用幂函数去拟合三角函数那样,然而我们能够知道自己到哪一步了吗?很难说,你能说我可以肯定这个机制过程中只有这几种物质在起作用吗?就像万一存在另外一个链路能够放大一个十分微小的物质从而对该机制产生的作用造成影响,而在研究的时候恰好这个链路因为特定环境没有出现,那么这个机制的完整面目便需要另外的探索。我个人认为这种探索过程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漫长,精细度终究会令很多探索手段趋于无力。
另外一种物理拟合,用到的是计算机,数据量是个大问题。模拟一些化学反应可能很简单,但是,假如模拟一个生命的话会不会因为蝴蝶效应而导致一些数据牵一发而动全身。我自己现在并未想到一种比较好的研究方法,也可能是我自己条件所限。
诚恳来说,在我讲述这些观点时我回想到了生物学本身的发展进程,也看到了生物学的成就,甚至于人造生命也早已出现。或许我的观点在业内的人士看来是荒谬且可笑的,如果是的话,请给我指出来,不胜感激。另外,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们的知识是确定而精确的,但是生物给我的感觉总是一种混沌而充满未知的:在人们的知识下的生物如果最终成为了人们的知识,当生物的不确定消失,生物究竟会是什么样的?
实证在面对巨大的生命可能性的时候需要很多人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的努力来证明了。
但是在这种情况探究的规律下,在目前我们有的知识下,我们便总能发现有的生物偏离了我们的掌控:医院便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例子,总有一些绝症我们现在还没有医疗手段,因为不够群体,因为不够了解······
我们更无法预言会出现这种疾病,因为原理太复杂了。
不得不说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向前进,因为我们只能向前进了,哪怕有时候是一种实验性质的证明。
但是医院仅仅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能够在生病和健康间确定一个界限吗?我们都知道有亚健康的状态,但是假如你换一个说法,是不是可以认为亚健康就是亚疾病呢?我们发现就一个人本身来说,他自身在被宣称没有疾病的时候实际上也和其他人有所区别。这些区别便是生物运行机制中那些对正常生存无关痛痒的部分,你是绝对可以存活的,而且不会被宣称为有疾病。
但是现代社会,这些因素会从隐性的方面影响着一个人:现代社会比拼的是个体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能不能持续地发挥高水平的效率。这是为了资源的争夺,甚至某种程度上说,现代社会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当我们凝视那些因不适应环境而奄奄一息的生物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自己本身也在被大自然放进另外一个囚笼?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社会······
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的对抗,究竟能到哪一步呢?我不希望这种观点成为一种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但是我发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的对抗似乎本身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