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一个关于中国琵琶谱的清代老谣)《月儿高》和《将军令》是唐代古曲遗声吗?
这些说法流传很广,导致很多人对唐代琵琶谱产生了错误的印象。转了一圈发现国家队和学院派人士发视频要严谨些,不乱扯这些传闻,但是架不住评论区乱扯。方锦龙大师这些投机分子再来吹一下,信的人就更多了。直接上石锤,一句话,大都是清代平湖派琵琶大佬李芳园老先生的锅。
林芳谷《五种传统琵琶谱》一文(1987),在评述了李芳园《南北十三套琵琶谱》(1895)这本很重要的琵琶谱后吐槽其胡乱托名的做法说:“如将《霸王卸甲》改为《郁轮袍》,题为王维所作;《十面埋伏》在此称为《淮阴平楚》,与《陈隋古音》都伪托秦汉子(应为乐器名)所作;《月儿高》改为(霓裳曲》,题为唐裴神符所作,《浔阳琵琶》则托给虞世南(初唐人士,较白居易早),《海青拿鹤》、《汉将军令》、《普庵咒》、《青莲乐府》、《塞上曲》则分别伪托为汉孔伟、后汉皇甫直、唐僧段师、李白、汉王昭君所作。”
“这些错误的比附,在今日音乐会及唱片、书籍的乐曲解说中仍屡见不鲜。虽然相当程度地满足了好古之癖及虚荣,但却因颂古非今,轻视俗乐,反而使我们不能更清楚、客观地认识琵琶乐曲的发展,有时甚至会障碍了乐曲可能的表达。”“将《月儿高》误为唐曲,与将“浔阳夜月”发展成为《春江花月夜》误为唐康昆仑所作,是流传最广的例子。”
不过我倒觉得李芳园的行为并不是文中所指,为了“好古之癖及虚荣”,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古曲。同样是附会碰瓷吸引流量,这动机可比现在给自己大作硬套古题的衮衮诸公高尚很多。杨荫浏考论过,《浔阳夜月》一再改名为《夕阳箫鼓》乃至今天大家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当时的艺人为了吸引观众,过段时间换个新题目。
比李芳园稍晚另一本重要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1929)编写者浦东派沈浩初就明确质疑前者乱托名的行为,杨荫浏也批评过。这些年倒是没人再说《春江花月夜》是唐曲了,然而《将军令》是唐曲的传闻却又流行开去。至于《将军令》,分《满将军令》《汉将军令》两个不同的版本,出于《弦索备考》(1814)等十九世纪初的琵琶谱,唐代哪来的满汉呢?
不管什么南音、潮乐还是纳西古乐,号称从唐宋流传到明清基本都是拉虎皮的扯谈。比如南音,最早的谱子《泉南指谱重编南乐谱》是1912年的抄本了。纳西古乐更离谱,“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我可去你的吧。其黑历史请参考《纳西古乐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和《宣科神话》二文,无关琵琶谱不多说了。中国音乐在元明之间有一道比较大的鸿沟,除了少量古琴曲,很少有曲子能跨越过去。唐宋元一伙,明清一伙,其间各自的隔代继承性倒还不错。
明清古曲有其独到之处也很好嘛,非要强行包装成唐宋也是时下的风气了。唐代琵琶谱存世很多,虽然目前研究没有跟上,小伙伴们也做陆续出来不少,随便听听,根本不是一个风格。最直接的区别,唐代琵琶谱用专门的长得有点像日文假名的(其实应该说日文假名像琵琶谱字)特殊谱字,而明清以来的十余种琵琶谱,无一例外都用的可动调体系工尺谱记写,只有《泉南指谱重编南乐谱》特殊点用一种变化的工尺谱(称为“工乂谱”)。
至于坚持相信柳青瑶之流恶意碰瓷古曲题目的大作代表唐代琵琶和传统音乐,真实传统并不重要,爱豆伪造碰瓷、自个儿想象脑补的传统倍儿棒的人,出去亏克林,拉黑我亏克林,我这篇文章是写给脑子正常对传统还有敬畏之心的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