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米袋里的米象吗?人吃的每粒米可能都不单纯,都可能有它的卵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大概5岁左右的时候,那时候粮食还是供应的,得拿粮票和粮本儿去买粮食,回到家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米铺在小屋的大坑上晾米,因为那时候的大米里有很多耨子(nouzi),它是一种米里生出的小黑虫子,鼻子很长,专门吃大米。
那时候我的任务就是把一个个耨子捡出来,然后碾死。长大了才知道这种小黑虫子原来叫米象,是一种寄生在大米和其他粮食作物的害虫。在夏天的7至9月份,经常凭空出现这种虫子,今天就来说说它。

大家都知道如果把蛋糕或者啤酒含糖的食品放置在冰箱外,第二天肯定会招来很多蚂蚁或者蟑螂,而就算把大米藏的再好,米象也会凭空出现,大家肯定会很诧异。
这个就得从它们的生活习惯谈起了,米象是一种会飞的粮食类虫害,成年米象能长到4MM左右,而它长长的口器就能长到1MM左右,如同大象的鼻子,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米象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生活在大米等家用储存粮食中,像挂面、蛋糕、方便面这类加工过的谷物食品也不能幸免。如果发现米袋子里有米象,仔细观察周围的大米,就会找到很多大米中间都会出现圆形的孔洞,这就是它们的家。也会在米袋子底下发现大米的粉末,这就是它们的排泄物。

可以通俗的说,我们基本无一例外在吃米饭的时候会把米象或者米象卵一起吃下去,但是也不必担心,米象本身对人没有毒副作用,也不能传播任何病菌,它也不像家里蚂蚁一样去蜇人和咬人,但是我相信谁也不太想和它们共处一室。

其实米象不是我国本土的病虫害,而是从印度,凭借粮食进出口传播至全球各个国家的。它不但毁坏储藏的粮食,还是一种农业虫害,在短短的数十年里损毁了不计其数农业作物。
所以别看它的体型虽小,但是破坏力惊人,那它们是怎么悄无声息地躲进咱们的米袋子蛰伏数月,然后走上白吃白喝的道路上的呢?

其实有人已经知道答案了,因为米象体型非常之小,雌性米象会先在大米上用它的象鼻子钻一个深洞,然后在里面产下一枚卵,再用本身分泌的胶状物质把洞口封死,这样,几天时间后,卵就会孵出幼虫,然后20天的时间里,幼虫都在大米中茁壮成长。
它的幼虫呈奶白色,无腿,头顶部有用以咀嚼大米的口器,因此它能够由内向外吃掉大米,留有被挖空的米壳。再过10天左右幼虫化成蛹,蛹变为成年米象后依然会在大米中滞留两天,当米壳钙化后,成虫才会钻出大米,并在米袋子里生活6个月之久。

因此在成年米象出现前,我们基本找不到米虫的踪影,在这个期间,如果用这种大米做饭,除了饭,我们吃进肚子里的还有米象。有时候雌性米象在一颗大米中产的卵不止一枚,但最终仅有一只米象能够存活下去。当一颗大米中有两只以上的幼虫时,它们便会同类相食。
就算幼虫相互间有这种残忍的同类相食行为,也并不影响米象数量的迅速增加。雌性米象在破蛹后两天内就能够获得繁殖的机会,并刚开始生卵。在雌性半年内的生命周期内,大概会生下近700枚卵。

除此之外,米象还特别喜欢水果。所以它们对食物的要求非常宽泛。假如你在家里发现了米象的存在,那就说明有可能米袋子里有数以万计的虫子,抓紧打开米袋,防患于未然吧。
关于米象,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这种虫子你们那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