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间与读书

碎片化时间本身是不稳定的时间段,不好预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因此精力不大容易集中。
高中时候和家人出去旅游,自己一有时间就掏出PSP玩《怪物猎人2G》。每次十分钟,正好打一条黑狼鸟。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玩游戏这件事简单且重复,所以自己肯在碎片化时间里做。背单词,脑子里形成了记忆的模式,碎片化时间里拿出来重复即可。或者是做数学题,瞅瞅题,想想怎么做,想差不多,题就解出来了,还是因为熟悉,知道流程,能拿捏时间。碎片化时间里读书也类似,浅一些的,你知道在说什么的,随手拿起来就能读。
碎片化读书中最难的是遇到长篇大段的论述,它需要你集中精神,理解作者的完整思路。时间不够,你经常要被迫停下,然后再拾起,再被打断,反复几次:“去他妈的吧,不读了。”以笔者狭窄的阅读经历,小说哲学数学物理书中经常遇到这类问题,经济科技灵修等的快餐化书籍(虽然它们看上去很深)很少遇到这类问题。
笔者尊重的书,绝不会在碎片化时间里读。《白鹿原》这本书,即使读了几遍,也不会在碎片化时间里掏出来读。说到底,我讨厌碎片化时间,分散精力,书中的世界和你所处的世界差异很大,贸然转换很费神。
笔者有过这样的经历,掏出《第二性》,朋友同学说:“又在读什么高端书?”笔者很不好意思,下次就不愿拿出来再读了。你读了想分享,和周围人交流,对方不知所措:“你在说什么鬼东西啊……” 人间社死,再不愿意把书带到公众场合。
当然,相比刷微博短视频,读书要更有收获。前者是消遣,后者是主动付出。笔者的实际感受,带着收获的心态去刷手机,基本上刷两下就关了。如果是抱着“算了,浪费浪费时间吧”的心态,就失去了主动权,瞎摆弄一番手机,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大多数人的文字摄入量不够,需要读书,来得到文字满足感。当文字摄入到一定基础,开始对文字,背后的思想有判断力,书好还是坏,该不该读,深还是浅读,能不能在碎片化时间读,就有了把握。
似乎只要提到读书就是件很高尚的事。碎片化时间里你能不能吸收文字,能不能思考,都是两说。你在车上摊开一本书,读不进去,实际也没多大功效。人该会判断无聊与意义。他知道何为无聊,不去做,就是对时间的最大尊重,没必要死缠着书不放。成吉思汗没读过几本书,但你说他闲暇时候就是在摸鱼,我想大多数人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