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富论》(1776年)(英)亚当·斯密 第二卷 第二章 论货币 (二)

2021-07-03 23:24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0.1


产品总量不变时,货币总量的增加和减少,将导致产品价格的波动。


那么,货币总量,究竟应该怎么计算呢?比如,我有600元,但只愿意花300元买一件衣服。在这里的货币总量,应该是300元还是600元呢?


对我来说,衣服的真实价格,就是我花掉的钱数。我花了300元,这件衣服的真实价格就是300元,因为卖家也就只得到300元。


如果卖家想要卖得更贵一些,而我又确实想得到这件衣服,于是我花了350元,所以这件衣服的真实价格就变成了350元。


可见,货币总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在于货币拥有者能够投入的货币数量。它只能以真实的成交价格为准。


虽然我拥有的货币总数是600元,但作为与产品相关的货币总量,却只能是真实的成交价格。


真实的成交价格,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这就称为“货币的流通”。即使我拥有的货币总数超出了流通货币的数量,比如我有600元却只花了300元,那么流通的货币总量也就只有300元。


因此,与产品相关的货币总量,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在这里,由于我拥有的货币总数>流通的货币总量,600>300,所以我可以随时追加货币在一件产品中的流通数量。而这里的增加,当然也可以是减少,改变的就是这一件产品的“价格”。


因此,可流通的货币总量,就是计算产品真实价格所用到的“货币总量”。这也很好理解。流通的货币,才是真正交换得到的货币,所以它才是产品的真实价格。



0.2


假设有2件衣服,每件衣服定价300,我有300元,当然只能买到一件衣服。


我支付给衣服所有者(A)300元。A用这300元买了300元小麦,小麦所有者(B)又用这300元买了另一件衣服。


在这个过程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只有300元,但衣服的总量却是2件,并且都真实的成交了。那么,为什么1件衣服的价格仍然是300元呢?


我与A的交易,涉及的只是“300元与1件衣服”。另一件衣服虽然存在,但它并不属于这个交换过程。因此,在这里的产品总量仍然只有1件衣服。同样的,A和B的交换中,产品总量也仍然只有1件衣服。所以,虽然流通的货币总量看起来只有300元,但它每一次的出现都代表了一次全新的交换,所以衣服的价格并没有改变。


如果我花2500元买了10件衣服,再以每件300元全部卖出,我就得到了3000元。我买10件衣服时,货币流通总量只有2500元,而这是我所拥有的货币。而在我卖出这10件衣服时,货币流通总量就是3000元,但这是购买衣服的人们所拥有的货币。


很显然,3000>2500,就是说,购买衣服的人们所拥有的货币流通总量,必须多于我付出的流通货币总量,我才可以挣到钱。


如果一个工厂有100名工人,每人月工资是2000元,总数就是20万元。那么,假如我花21万购买的产品却只能卖给工人 ,不管怎么卖,最终结果都必定是要赔钱的。


当然,货币流通总量也不可能直接等于总收入,因为人们总是会留存一部分货币作为应急基金。此外,人们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把流通货币都花掉,大致来说,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在一个月所花费的总金额,看做这个人在这个月的流通货币总量。由此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在一个月之内,整个社会生活中能够流通的货币总量。


0.3


一个人的月工资是2000元,留存基金300元,所以他的货币流通总量就是1700元,这1700是交到他手中的收入,并且他把这1700元都换成了各种产品用于自身需求,所以他并不会感觉到货币流通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仍然是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两个工人A和B,得到的只有100元现金和价格为1600元的产品。巧合的是,两个人各自的产品正是对方所需要的。A花100从B手中购买产品,B就有了200元现金,再从A手中购买产品。两个人不断交换,最终结果是,一个月后,两个人仍然各自拥有100元现金,产品则在相互交换后全部消耗掉了。


在这个过程中,流通的货币总量也仅仅只有200元。并且,更极端的话,即使只有1元现金,只要彼此交换的次数足够多,最终同样可以全部交换完成,而流通的货币总量就只有区区1元了。


因此,流通货币总量其实有两个含义。第一,它是从总收入中扣除的,所有流入到商品交换中的货币总量。这个数量可以通过统计全部产品的总销售额间接地得出。第二,它是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能够维持流通过程所需要的货币总量。它是波动的,但通常来说,大致上仅仅是第一个货币流通总量的1/10。


比如,第一个货币流通总量是100亿元,那么第二个货币流通总量就只有10亿元。当然,第二个货币总量具有不确定的波动,所以通常银行会为此准备的货币总量大约在15亿元到20亿元。


可是,第一个货币总量100亿元是“真实的收入”,虽然它并不需要全部表现真实的货币,但它是以某一种确定的“凭证”的形式,保存在银行中的。所以,一旦出现社会动荡,导致第二个货币总量不足以购买到需要的产品,人们必定会想要从银行提取足量的货币。可是,银行只会准备最多20亿元,两者的缺口多达80亿。即使我们把这个数量尽可能地减少,但哪怕减少到20亿元,也足以把银行的准备资金全部掏空,没有资金贮备的银行,别人还敢相信吗?


出现这种状况,就称为“挤兑”,是经济危机中最为常见的现象。由于银行根本拿不出钱来,只能宣布“倒闭”,也就是把应该支付的货币硬生生地赖掉了。货币总量减少了,产品慢慢就会降价,一直降到人们可以用比以前减少的工资也能活下去之后,社会就会逐渐稳定,再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0.4


产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两大类。物质产品总是消耗自身来满足人的需求,消耗速度较快的就称为“快消品”,消耗较慢的就称为“耐用品”。精神产品,由于它本身并非物质现实,所以也没有“消耗”这一说,它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影响到物质产品的消费,而这种物质消费也就带有了精神产品的特色,也就是不以消耗自身为前提。例如,购买了一件衣服,却可能只是丢在衣橱中吃灰,从来没有穿出去过。


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捆绑,是现在的网络时代社会中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




1


当我们在计算任何社会流动资本所能推动的劳动量时,我们只应该考虑由食物、原料、制成品造成的那一部分,而把货币构成的另一部分扣除,货币只能起到使三者流通作用。


要推动劳动,三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供制作的原料、用来进行制作的工具以及完成制作的工资或报酬。


货币既不是制作的材料,也不是供制作的工具;工资虽普遍用货币支付,但工人的真实收入也像其他人的真实收入一样,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价值;不是金块,而是金块所买到的货物。



2


任何资本所能推动的劳动量,显然等于该资本能供给以材料、工具以及适应于工作性质的维持费的工人的数量。货币之所以必要,是为了购买原料和生产工具,以及维持工人的生活。


但全部资本所能推动的劳动量肯定不等于用以购买的货币,以及货币购买到的原料、工具和维持费,而只等于这两种价值之一,说等于后者不如说等于前者恰当。


纸币代替金银币之后,全部流通资本所能提供的原料、食物和维持费的数量的增加,与过去用来购买它们的金银币的全部价值相等。


巨大流通和分配轮毂的全部价值,现在被加在本来靠它而流通的货物的价值上面。这种作业在某种程度上与某种巨大工程的经营者相似。由于机器的某种改进,他拆掉旧机器,把新旧机器的价格差额加在他的流动资本上,即加在用来购置原料和给工人提供工资的基金上。



3


一国流通的货币,对于用它来流通的年产物的全部价值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比例,也许是不可能确定的。不同的作者计算为全部价值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乃至三十分之一。


但是,无论流通货币与年产物全部价值之间的比例是多少,由于只有一部分,往往是很小一部分年产物预定用作劳动的维持费,货币对这一部分年产物的比例肯定是很大的。


因此,用纸币代替后,流通所需的金银币就减少到以前的五分之一,如果其余五分之四的大部分价值被加在用来维持劳动的基金内,那当然会大大增加这种劳动的数量,进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



4


最近二十五至三十年间,在苏格兰几乎所有大城市甚至乡村都设立了银行公司,推行这种业务。其效果正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国内的营业几乎完全用这些银行发行的纸币来进行,通常都用纸币来购买东西并进行支付。除兑换二十先令的银行券票,很少出现银币,金币尤其少见。


尽管这些银行的行为并非全是无可非难的,于是要求议会立法进行管理,但国家显然从银行业得到巨大益处。


我听说,格拉斯哥自银行创立以来,其贸易在十五年间增加了一倍;自两家公立银行在爱丁堡开设以来,苏格兰的贸易增加三倍以上,一家是1695年通过议会立法开设的“苏格兰报行”,另一家是1727年由皇家特许状设立的“皇家银行”。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苏格兰的一般贸易,尤其是格拉斯哥的贸易是否真的增加了这么多,我不敢确定。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么其效果似乎太大,不能仅用银行业务去解释。不过,如果说苏格兰的贸易和劳动在这时已经大有增加,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这种增加,这都是毫无疑问的。


在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之前在苏格兰境内流通银币,以及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返回苏格兰重铸的银币的价值为四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七镑十先令九便士。


尽管没有得到关于金币的记录,但从苏格兰造币厂的旧账簿来看,似乎每年铸造的金币的价值略超过银币。当时有许多人担心银币一旦进入苏格兰就收不回来,不曾将银币送往苏格兰银行重铸;此外,也有一些英格兰银币并不需要重铸。可见,联合之前在苏格兰流通的金银币的总价值估计不下于一百万镑。


这一数额似乎构成苏格兰全部流通量,因为苏格兰银行的流通量虽没有其他银行与之匹敌的,但在全部流通量中仅占极小一部分。现在苏格兰的全部流通量估计不下两百万镑,其中金银币最多不超过五十万镑。


但是,苏格兰的金银币流通量虽是大减,其真实财富和繁荣却丝毫未受到影响;反之,它的农业、制造业和贸易,它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均显著增加。



5


大多数银行和银行家发行的本票,主要是通过贴现汇票,即在汇票到期前垫付货币。


在垫付的款项中扣除汇票到期前应付的决定利息。


通过汇票到期后的支付,偿还银行垫付的数目以及作为利润的利息。


银行家给贴现商人预支的不是金银币,而是他们自己的本票。他的好处是通过贴现可以增加自己的本票发行量,他凭自己的经验发现,这类本票都在流通。因此,他能从较大数量的发行额中获取利息纯收入。


苏格兰的商业规模现在还不是很大,在上述两家银行公司初次创立时就更小了。如果这两家公司将业务限制在票据贴现内,它们的营业就会更小。


于是,它们发明了另一种方法来发行本票:凡是能找得到两个信用卓著且拥有良好地产的人做担保,开设他们所称的现今账户,给予他一定数额(如两三千镑)的信贷,并在此限额内预支给他的钱,他应在被请求时连同其法定利息偿还。


我相信,世界各地的银行和银行家都会给予这种信贷的。但据我所知,苏格兰银行公司所接受的还款条件的宽松是他们特有的,这也许是他们营业兴盛,国家得益的主要原因。


在苏格兰,凡具有上述信用条件而按照此方法向银行借到一千镑的人,可以随时分期还款,有二三十镑就可还款一次。


银行方面就从每次收款的日期起,至全数偿清的日期止,计算每次所收回的数额,并在全部金额的利息中,扣除相应数目的利息。


各种商人和实业家都感到在银行设立现金账户的便利,因而乐于促进银行的这类业务,在一切支付中乐意接受它们的银行券,并鼓励自己所能影响到的人都那样做。


在顾客申请贷款时,银行大都以自己的本票支付。银行用本票支付制造业者的贷款,制造业者用本票购买农场主的原料和食物,农场主用本票支付地主的地租,地主用本票支付商人提供的各种便利品和奢侈品,商人最后又把它送回银行去平衡自己的现金账户或偿还其他借款。于是,国家的全部货币业务均采用银行券进行。银行的业务自然也就兴旺了。



6


通过这种现金账户,商人们可以随意做比以前更大的生意。


假设有两个商人,一个在伦敦,一个在爱丁堡,他们在相同的贸易中投入了相同的资本。


爱丁堡商人因有现金账户,他的生意规模就会比伦敦商人的更大,能够雇用更多的人。


伦敦商人因没有现金账户,需在自己金柜内或在他的银行家的金柜内保有巨额货币(银行家不支付利息),以应付不断提出的偿还赊购的要求。假定这一数目在通常情况下是五百镑,那么,他的货仓中的货物必然因此而减少五百镑。假设商人保有的存货普通每年脱售一次。由于他必须保持五百镑不用,所以每年售出的货物就少了五百镑,他每年的利润和他所能雇用来办理销售的工人人数均相应都减少了。


反之,爱丁堡的商人无需保有货币来应付这种不时的需要。万一遇有急需,他可通过银行的现金账户去付款,逐渐用今后出售货物所得的货币或纸币去偿还这种借款。与伦敦商人比较,他可毫无顾虑地用同量资本去囤积更多的货物,从而为他自己赚取更大的利润,并经常雇用更多的勤劳人民准备货物上市。因此,国家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好处。


诚然,英格兰银行通过贴现汇票所给予英格兰商人的便利,可等于现金账户给予苏格兰商人的便利。但要记住,苏格兰商人也可和英格兰商人一样容易地向银行贴现汇票。除了贴现票据,苏格兰银行还有现金账户提供的额外便利。



7


在任何国家,各种纸币能毫无阻碍地到处流通的全部金额绝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币的价值,或(在商业状况不变的条件下)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具备的金银币的价值。


例如,苏格兰流通的纸币,假设最低的是二十先令纸币,那么,能在全苏格兰流通的纸币其总额绝不可超过国内每年交易二十先令及二十先令以上的价值的交易通常所需的金银币的数额。


如果超过了这个总额,其过剩的部分既不能在国内流通,也不能输往国外,只能马上回到银行去兑换金银币。


得到钞票的人立即觉得他们所有的钞票超过国内交易的需要。既然他们不能把纸币送往国外,当然马上会转向银行,要求其兑现。因为过剩的钞票一旦换成金银币被输往国外,很容易就有用处;在钞票还是钞票的时候,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


总之,过剩的数额将全数回到银行兑现,如果银行兑现困难或迟缓,回到银行去的钞票,还会更多。由此造成的恐慌,必然会加剧挤兑。



8


每种商业普通开支包括房租以及雇工、办事员、会计师等的工资。除了这些项目之外,银行还有两项特有的开支:

第一,在自己的金柜内随时保持大量的货币,以应付自己发行的银行券持有人随时提出的兑现要求,它损失的是这笔钱的利息;

第二,应付兑现要求的金柜一旦变空,要立即进行补充。


一家发行纸币超过国内流通所需的银行公司,由于超过部分将不断回到银行并请求兑现,所以必须增加自己金柜中经常保持的金银币数量,而且要按照彼此更大的比例,因为银行券的归来,其速度比超额部分的扩大要快得多。所以,银行不仅要按被迫增加的比例,而且还要按更大的比例增加第一项的开支。


这样一家公司的金柜,不但应更充实,而且肯定会空竭得更快。因此,为了补充金柜,不仅需要较大的开支,而且需要较常的和不间断的开支。


但是,源源不断从金柜中流出来的铸币却不能在国内流通,它是用来代替国内流通中不能使用的纸币的,所以也不能在国内流通中使用。


然而,铸币是不会被闲置的,它必须以某种形式流入国外,以寻求在国内找不到的其他有利用途;但金银币的不断输出,由于增加了寻找新的金银币去补充空竭得非常迅速的金柜的困难,定会进一步增加银行的开支。所以,像这样的银行,必须按强迫增加的业务比例,增加第二项的开支,其增加幅度比第一项更大。


假设某家银行发行的全部纸币为四万镑,而这恰是国内流通所能容易地吸收和使用的数目,为应付随时可能的兑现需要,银行金柜需随时保持一万镑金银币。


假使该银行企图发行四万四千镑的纸币,增加的四千镑,即超过社会容易吸收和使用的数目,几乎一发行就会回到银行。为应付随时可能提出的兑现要求,银行金柜中应该随时保持的金银币数目是一万四千镑,而不是一万镑。


于是,他不但不能从过剩的四千镑中获得利息,而且还要负担不断收集这四千镑金银币的所有损失。这些金银币一旦送收金柜,马上又会流出。



9


如果所有银行都懂得而且注意自身的特殊利益的话,流通过程中就不至于出现纸币过剩。但每家银行并不总是懂得或注意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流通中经常出现纸币过剩的现象。


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大,其超额部分被不断送回要求兑换金银。


许多年来,英格兰银行被迫铸造的金币每年多达九十万镑至一百万镑不等,平均计算的话,每年大约要铸八十五万镑。


由于大量铸造金币,该银行(由于在几年前金币已处于磨损变坏的状态)不得不以每盎司四镑的高价购入金块,随后以每盎司三镑十七先令十便士半的低价发行铸币,损失达百分之二点五至百分之三。虽然银行免付铸币税,一切铸币费用由政府承担,但政府的慷慨不能完全阻止银行支出的增加。


由于同样的超额发行,所有苏格兰银行不得不经常雇用代理人在伦敦收集金银币,其费用很少低于百分之一点五至百分之二。收集到的货币通常用马车运回,运送人以百分之零点七五或每百镑十五先令的额外开支作为保险费。


但代理人所收集的货币,还往往不能及时补充银行迅速空竭的金柜。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的办法是向它们在伦敦的通信银行按照自己所需的数额开出汇票。当这些通信银行向它们开出汇票索取借款以及利息和佣钱时,那些由于发行过度而处于困境的银行常常因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不得不向原债权人或伦敦的其他通信银行再次开出汇票;同一金额,或者说同一金额的汇票,有时会在伦敦、爱丁堡间往返两三次以上。债务银行总要支付全部积累金额的利息和佣金。即使那些从不曾以不谨慎著称的银行,有时也不得不使用这种自取灭亡的方法。



10


英格兰银行和苏格兰银行为收回在国内流通中无法使用的纸币而付出的金币,同样无法在国内流通中使用。


这种金币有时以铸币形式,有时熔成金块输往国外,熔成金块后有时以每盎司四镑的高价售给英格兰银行。


输往国外或熔成金块的铸币是最新,最重的,最好的。因为留在国内保持铸币形态的重币和轻币的价值都是一样。但在国外以及在国内熔化时,重币的价值就更大。


尽管英格兰银行每年都铸大批新币,却惊奇地发现,每年铸币的缺乏和去年没有什么不同。而且,尽管英格兰银行每年发行大量良好的新币,铸币的状况不见得一年比一年好,而是变得一年比一年更坏。


他们发现每年不得不铸造与前一年相同数量的金币;由于金块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铸币的不断磨损和剪铰,造币费用一年大过一年。


必须指出,英格兰银行因给自己的金柜提供铸币,也不得不间接地为整个联合王国提供铸币。铸币常以各种方式从各个银行的金柜中流向全国各地。


因此,为支持纸币过度发行的英格兰和苏格兰银行所需的铸币,所有因纸币造成的国内必需的铸币的缺乏,英格兰银行都得出来供应。苏格兰各银行因为自己的不谨慎和不小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不过英格兰银行不仅为自己的不谨慎,而且为几乎所有苏格兰银行的更大的不谨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国富论》(1776年)(英)亚当·斯密 第二卷 第二章 论货币 (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