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著名美术家张善平——国画作品欣赏
2022年3月3日7时45分,著名美术家张善平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4岁。
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哀悼、缅怀这位为湖北美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
上世纪40年代,周韶华、鲁慕迅、张善平、陈天然、范迪宽等一批革命的艺术家随革命洪流南下,因工作需要,扎根武汉,分布于不同的美术事业岗位,自此,湖北美术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他们是湖北武汉新美术事业发展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张善平先生仙逝,无疑是美术界的重大损失,湖北美术界同仁纷纷表示沉痛悼念。
张善平先生是一个全能的画家,国画、油画、速写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我们在这里,将陆续发表。
德艺双馨 ,由山海关到武汉关,豪情尽洒百年梦;丹青巨匠,融中国画与西洋画,正气满怀守初心。
张善平(1928—2022),著名山水画家。1928年生,河北沧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53年毕业于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现为湖北省美协顾问,武汉美协名誉主席、武汉市文联名誉委员、湖北书画院顾问。多次赴欧、亚11个国家访问并进行艺术交流。2003年4月被评为湖北文艺界“美术名人”,享受国家创作津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画、油画、书法等十二部专集。
国画作品欣赏
溪头夜泊 69cmx69cm 2012年
奇美俊秀壮美黄山 69cmx52cm 2015年
青山素裹 136cm×68cm 2016年
张善平是由油画半路出家转攻中国画。他由领悟李可染“黑厚密透”始发,继而取意黄宾虹之“浑厚华滋”。“西画”的素养并未成为他转身国画的“执”“障”,反而丰富了他对当今中国山水画“充实”与“空灵”、“厚”与“透”的美学追求。
山峡今秋图 68cm×136cm 2016年
烟罩漓江 66cmx87.5cm 2014年
穿越巴山蜀水 145cmx368cm 2013年
其间,色调与构成参入意境的创造,丰富了诗的意味;色块与墨团的浸润、渗破,丰富了笔墨的灵动;“三大构成”与“一阴一阳”的互动,强化了丘壑的体量感和空间感。
高山霏雨别有天 65cmx45cm 1985年
秋雨掠影 70.4cmx68cm 1985年
幽谷清音 68cmx68cm 1992年
为了充实与厚重,他同样使用鲜亮的覆盖性强的石色,甚至丙烯色,不同于黄宾虹以“点”为基质的染、皴,他多以“面”的团块而赋形,并用墨润积、渍、渗、破之,如此鲜亮不失和谐,滋实又颇灵动,呈现朴厚外溢而内藏灵透的人格精神和笔墨品质合一的艺术特色。
山高水长图 54.5cmx96.2cm 2000年
山路 69cmx76cm 2012年
暮色图 68cmx80.6cm 1983年
为了灵透,张善平甚至大胆使用复合色,使物象丰富多彩、华而不腻、典雅脱俗,这与他深谙油画之道有关;没有经过黑、白、灰色阶训练的人于国画,以混用白色为大忌,因此因噎废食,而他于要害处,偶以白色混合之,颇得灵透。
茶园疾写 50cmx56cm 1986年
乐有鱼 2009年73cmx62cm
锦衣长存 82cmx41cm 1986年
张善平先生的中国山水画,既有厚重、丰富的充实,又不乏律动、透彻的空灵,它发于笔骨墨韵的结构与关系,又蕴涵了三大构成的视觉冲击力、质量感和空间感。在中国笔墨与西方构成的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中,形成了一派洋洋大观的中国气象。
自然之歌 84cmx46cm 1994年
澳洲绿色 63cmx56cm 1980年
高山秋意 84cm×56cm 2014年
三月三乡 68cm×68cm 1986
山乡夕照图 68cm×68cm 2003年
夕阳闲云图 68cm×68cm 2003年
层岚叠翠陶诗兴 浮云起伏雨后观 136cm×68cm 2011年
江峡云恋图之舟行明镜里 128cm×65cm 2012年
山恋晴云 131cm×48cm 2010年
晨歌图 68cm×45cm 1985 年
春 50.5cm×56.5cm 1986 年
耕雨 67.6cm×52.9cm 1986 年
林中卫士 69cm×46cm 1989 年
山村秋暮图 78cm×67cm 1986 年
湖北书画院
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武汉丽兰广告艺术有限公司
武汉狮龙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