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为什么会被归为猛禽?

因为看见已经有小伙伴做了视频的笔记,我这里补充点其他内容~
猫头鹰(也作枭,鸮)是现存鸟类种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
在我国就有数十种之多,我就简单补充几种常见的猫头鹰~
雕鸮

雕鸮(学名:Bubo bubo):是鸱鸮科、雕鸮属动物。属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耳孔周缘有明显的耳状簇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胸部体羽多具显著花纹。
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食性很广,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刺猬、狐狸、豪猪、野猫、鼬、昆虫、蛙、雉鸡以及其他鸟类,有时甚至会捕食有蹄类动物。叫声深沉。雏鸟晚成性。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林雕鸮

林雕鸮(学名: Bubo nipalensis ),鸱鸮科生物,大型鸮类,体长约63厘米。外形和 雕鸮 相似,但体型较小,头上耳簇羽显著,呈黑白二色。上体深褐色,杂有皮黄白色横斑;下体皮黄色,腹中部白色;喉、胸有深褐色横斑。嘴黄色,虹膜褐色。数量极为稀少,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国内仅见于四川雅安、宝兴、会东和云南东南部河口。
乌雕鸮

乌雕鸮(学名: Bubo coromandus ),为鸱鸮科、雕鸮属 的鸟类。乌雕鸮为大型鸮类,体长53-60厘米,耳羽簇长而显著,黑色。通体大都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纵纹和虫蠹状斑;下体皮黄灰白色,具窄的黑色羽干纹。虹膜黄色,趾不被羽,或仅被刚毛状细羽。
中国分布∶仅见于浙江建德及江西南昌。
雪鸮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a):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
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雪鸮生活在北极地区。猫头鹰一般都在夜晚出来捕食,而雪鸮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猫头鹰一般都在树上生活,北极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雪鸮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雪鸮一年产12枚卵,雌雪鸮在巢中孵蛋时,雄雪鸮担负觅食和护家的任务。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
黄脚渔鸮

黄脚渔鸮,学名:Ketupa flavipes ,别名有黄鱼鸮等,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鸟类。体型硕大(61厘米)的棕色渔鸮。具耳羽簇,眼黄,具蓬松的白色喉斑, 叫声是深沉的whoo-hoo叫声及猫样喵叫。
黄脚渔鸮喜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茂密森林的溪流畔,常到溪流边捕食,嗜食鱼类,也吃蟹、蛙、蜥蜴和雉类。昼夜活动。
主要分布中国中部及南部大部地区从甘肃西南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安徽、江苏、浙江、台湾至广东的甚罕见留鸟,分布至海拔1500米。可能也出现在西藏东南部。属罕见留鸟,全球性近危物种 。中国种群估计有小于100个繁殖对。黄脚渔鸮为古北界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CITES附录:Ⅱ 。
褐渔鸮

褐渔鸮(学名:Ketupa zeylonensis),是鸱鸮科、渔鸮属的鸟类。褐渔鸮为大型鸮类,体长51-55厘米,外形和毛脚鱼鸮相似,但较棕褐色,上体有粗著黑色斑纹,下体黄白色或浅暗黄色,有粗著的黑色条纹和细的波状横斑,喉有大的白色块斑,跗蹠裸出,仅上端前缘被羽。
褐渔鸮栖息于水源附近的森林中,是半昼行性的鸟类,飞行时显得有些吃力,两翅扇动激烈,主要以鱼、蛙、水生昆虫等为食。
在我国分布于北京、内蒙古、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 而且内蒙古、北京以及云南腾冲的记录也可能有误,尚待进一步证实。
长尾
林鸮

长尾
林鸮(学名:Strix uralensis)是一种中等大小及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
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特别是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多见,偶尔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线姬鼠等为食,也吃昆虫、蛙、鸟、兔,以及松鸡科的一些大型鸟类。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树枝头,当猎物出现时,突然扑向猎物的偷袭方式。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每窝产卵2-6枚,雏鸟晚成性。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北京、辽宁、吉林、河南、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稀有留鸟。北方亚种分布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东北亚种在吉林、辽宁的长白山区,在河北也有分布。
乌林鸮

乌林鸮(学名:Strix nebulosa),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乌林鸮为大型鸮类,体长56-65厘米,头大,无耳簇羽,面盘显著,呈圆形,淡灰色,其上被有同心的暗色圆环和新月形白斑。上体暗灰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宽阔的褐色纵纹。
乌林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无声,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中型鸟类,如鸡类等。
在中国仅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地。均为留鸟
灰林鸮

灰林鸮(学名:Strix aluco),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灰林鸮为中型鸮类,体长37-40厘米,头圆,无耳簇羽,面盘明显。橙棕色或黑褐色,上体暗灰色,呈棕色与褐色斑杂状,外侧翅上覆羽外翈棕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棕白色翅斑。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胸具细密条纹和虫蠹状斑。
灰林鸮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河岸和沟谷森林地带,夜行性,主要以啮齿类为食,也吃小鸟、蛙、小型兽类和昆虫,偶尔在水中捕食鱼类,在夜间是以视觉及听觉来捕捉猎物,飞行时保持寂静。
温带森林中最常见的鸮鸟。亚种nivicola为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华南和华中部大部地区的留鸟;yamadae为台湾的留鸟;ma在河北及山东。
褐林鸮

褐林鸮(学名: Strix leptogrammica )是夜行 猛禽 。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栖息于亚热带山林,包括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河岸和沟谷森林地带,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和灌丛地区。主要以啮齿类为食,也吃小鸟、蛙、小型兽类和昆虫,偶尔在水中捕食鱼类。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树枝头,当猎物出现时,突然扑向猎物的偷袭方式。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每窝科卵2枚,雏鸟晚成性。
栖息于山地森林、热带森林沿岸地区、平原和低山地区。活动高度在海平面与海拔500米之间。是亚热带山区森林留鸟。东方角鸮,常见留鸟。亚种stictonotus为中国东北及华东长江以南的留鸟;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malayanus在华南、西南及东南包括海南岛和台湾;japonensis偶见于台湾。
红角鸮

红角鸮(学名:Otus sunia):是鸱鸮科、角鸮属的猫头鹰。体长17-21厘米。翼长12-16厘米。尾长5-7.5厘米。体重75-95克。雌性通常比雄性重。羽干纹似树皮。上体灰褐色(有棕栗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面盘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领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飞羽大部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体大部红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嘴暗绿色,先端近黄色。爪灰褐色。
栖息于山地林间。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多为4枚,白色。在中国的分布极为有限,河南省杞县曾有发现。亚种pulchellus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