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分析--IPDPI开关电源环路补偿器

前言
本文为前一篇文章「理论分析--集成运放实现IPDPI」的续作,在阅读本文之前建议先阅读前文,加深印象。前文主要对IPDPI器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本文将对其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分析,以获得更多的观察结果。由于该电路是从开关电源的反馈环路上用作环路补偿的,所以本文也称之为环路补偿器。
前文引导: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005749

正文
1、复频域(s域)
在分析电路之前,先看看拉普拉斯变换后的复频域(也叫s域)的物理意义。

傅里叶变换把时域变换成频域,在图中以一条红线标注。可以看到,频域只是复频域中的一部分,所以说傅里叶变换是拉普拉斯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虚轴(纵轴)为频率ω,原点处为0,离原点越远频率越高;负虚轴为负频率,代表虚指数exp(jωt)的旋转方向相反,其幅值与正频率相同(偶函数),相角与正频率相反(奇函数),仅为数学计算需要,无实际物理解释。傅里叶变换本质把一个波形分解成各个虚指数分量。当在虚轴上插入一个极点,其极点处的虚指数分量即被提取,对其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后(σ=0的拉普拉斯逆变换),便得其出波形。现在往s平面上戳个极点,并沿着虚轴从负到正过一遍,下图为其逆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实轴(横轴)为增长率σ,其逆变换后输出波形振幅为exp(σt)(正变换时把“exp(σt)”称之为衰减因子)。拉普拉斯变换为傅里叶变换的拓展,把一个波形分解成各个复指数分量。当往s域戳个极点,其极点处的复指数分量即被提取,对其进行拉普拉斯逆变换后,便得出其波形。现在往s平面上戳个极点,并沿实轴从负到正过一遍,下图为其逆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现在用极点把s域过一遍,并对其逆变换。理解了坐标轴处的逆变换波形后,s域波形即为两种波形的正交组合。下图展现几个有代表性的输出波形:

牢记这张图,它反映着系统输出的波形对应其极点在s域的位置。
2、对数坐标系
电路分析时需要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而频率ω范围很广,从0 rad/s到1 Grad/s 均要分析。若使用线性坐标系,低频许多细节被压缩到无法查看,而高频部分变化不大却被展宽,不利于其分析。而对数坐标系把低频放大,高频压缩,1 rad/s到1 Grad/s对数化后将变成0到9的线性坐标,对分析有利。
同样,电路对信号的放大倍数跨度从0.001倍到1000000倍均有。线性坐标系下,大部分细节被压缩无法查看,而对数坐标系则能很好完成此任务。同时对零点有明显显示作用(log(0)=-∞)。这也是伯德图(波特图)使用对数坐标系的原因。
对数底数的约定:本文默认log(x)均以10为底,ln(x)均以e为底。
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坐标系无法取到0!(因为log(0)=-∞)。把s域对数化后,其坐标轴位置的数据无法画出,所以对数坐标系只能画出s域的一个象限。对于虚轴ω,负频率与正频率是对称的(上半平面和下半平面一样),所以三四象限可以不用画。对于实轴σ,只要确定右半平面没有极点就可以不用画第一象限。因为右半平面有极点时输出信号是发散的(自激),系统本就不稳定。我们只对稳定的系统感兴趣,而稳定系统极点都在左半平面,所以只需画第二象限的s域即可。

3、IPDPI器电路
首先这是IPDPI器的电路图:

同上一期,为简化电路,减少工作量,电路分块成两个阻抗Z1和Z2,各自单独分析一个阻抗后,再组合成整体分析。

4、阻抗Z1:RC串并C

已知电阻的复阻抗依旧为R,电容的复阻抗为1/ sC,按照串并联的阻抗计算规则,即可得电路Z1的复阻抗,同时获知其极点和零点:

现在来看看Z1的函数图(z轴为Z1模长且开对数)。由于打点精度关系,分两张图,一个上限到3k,一个上限到300k:


函数图中有一条红色线,这条线是σ=0的线(即虚轴),在虚轴右侧没有极点,而在虚轴本身有一个极点,虚轴左侧有一个极点和一个零点。现在转到对数坐标系。




观察发现,红色线描绘的轨迹,即为伯德图的轨迹(可参考前一篇文章)。再次印证: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线,只是拉普拉斯变换其中的一条。
可以看到,极点(Pole)存在会导致阻抗往容性方向转变,同时导致相位-90°的能力。零点(Zero)则与极点相反,导致阻抗往感性方向转变,同时导致相位+90°的能力。由于Z1的零极点出现顺序是p->z->p,所以导致Z1阻抗为容->阻->容(对比前一篇文章可证)。
5、阻抗Z2:RC串并R

通过简单的串并联计算可得其复阻抗和零极点:

图5.1_Z2复阻抗和零极点
先看看Z2函数图:

可以看到函数图的虚轴右侧没有极点,在虚轴左侧有一个极点和一个零点。现在转到对数坐标系:




同样观察发现,红线描绘的轨迹即为伯德图的轨迹。因为Z2的零极点出现顺序是p->z,所以Z2阻抗为阻->容->阻。
6、IPDPI器传递函数

根据集成运放的特性即可得出传递函数为H=-Z1/Z2(具体公式可参见前一篇)。注意由于Z2放在分母,其零极点发生调换。并且集成运放接成反比例模式,输出会与输入反相(或者说多产生180°相移),所以带上负号。现在观察其传递函数以及零极点:

图6.1_传递函数和零极点
可以看到IPDPI器具有3个极点,2个零点。由于C1>C2,R2>R3(设计要求),可得知p2>z1(绝对值),p3>z2(绝对值)。换句话说就是IPDPI器提供了1个直流极点,2个高频极点和2个中频零点。根据零极点相消特性,当其用在开关电源反馈环路时,可消去2个中频极点以及2个高频零点,提供环路补偿,优化电源的响应。其最终响应需要和开关电源本身的传递函数相乘结合,形成闭环传递函数,方能求出。在实际设计中,一般是先求出开关电源的传递函数,再根据其零极点位置设计IPDPI器,使零极点相互抵消。
现在欣赏下IPDPI器的传递函数图:


可以看到虚轴右侧没有极点,现在转到对数坐标系:




同样观察发现,红色线描绘了其伯德图响应轨迹。按照零极点出现的顺序:p1->z1->z2->p2->p1,可得其传递函数体现I(积分)->P(比例)->D(微分)->P(比例)->I(积分)的特性,故我把它称之为IPDPI器。
总结
本文对IPDPI器进行了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得出其传递函数,其精髓也在其传递函数,。至于其输出信号波形(时域解析式)无需其过多关注,若真想看借助计算机电路仿真软件即可,不必在此浪费自己的精力。在写本文时本人就曾尝试计算其输出波形(拉普拉斯逆变换),但最终发现,其输出时域解析式无外乎以下形式:

K1到K4是个常数,只是给不同波形加权不一样罢了,但其值与Uin有关,所以不同输入波形Ui都会导致不同的K值,全部求解费时费力,不如有现实场景使用数值解,而不是解析解。其中式子1--3项都是「暂态响应」,因为极点(Poles)的实部Real都是小于(等于)0的,随着时间t推移,其值都会归0(保持一个常数),只剩下第4项「强迫响应」。(当Real p=0时,若Imag p=0,则是一个直流分量,值为K;若Imag p≠0,则是一个正/余弦分量,振幅为K)。所以除了第4项和Real p=0的项需要关注外,其它项可以省略不算(除非目的就是观察暂态响应)。至于K4的值在前一篇傅里叶变换中已经给出解析解,本文此处不再重复。
不过有个结论需要记一下:如果Uin波形的拉普拉斯变换后的极点,正好命中传递函数的零点(Zeros)的话,其强迫响应会被“吞掉”(K4=0),只剩下暂态响应。换个通俗的话说,传递函数的零点相等于表示电路对这部分波形的响应是零,输入这部分波形电路就会直接把它吞掉。这也是零极相消的意思,如果电路输入了一个波形(极点),但我不想输出有这个波形,那就弄个零点去把它给“吞”了。反过来思考,如果电路中有一个零点在那吞波形但我想保留波形,那就制造一个极点去把这个零点给“湮灭”掉。这就是环路补偿的思想。
如果输入波形的极点正好命中传递函数的极点,这时候极点称之为「双重极点」,其输出响应将为幂指函数:t*exp(p*t),此时输出开始时将是增长状态(虽然最后会被exp拉回到0),双重极点不利于电路稳定,设计时最好避免产生双重极点。
总之,IPDPI器是在开关电源反馈环路上抠下来的,要分析其起到的作用,只能放回开关电源里进行综合分析,看整个电源的总体效果。若单独抠下来使用,那它确实只能作为一个IPDPI器了。(完)
by HD-nuke8800
2022/3/25
附录
本文函数图像采用MATLAB绘制,以下为绘制传递函数代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