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枪的对决—侠义的另一种解法
电影天皇黑泽明的作品,确实不负盛名。
虽然是很久之前的老作品,但是可以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妙趣横生又侠义十足属实不简单。
侠义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载体。在中国,是侠士,在日本,是浪人是武士,在美国是牛仔。这些人虽然身份各异,但都会体现共同的特点—锄强扶弱,匡扶一方。
但是细究起来又有些不同,中国的侠士(除了古龙)都更像一种使命的背负者,略显沉重。
武士三十郎则像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侠义的可能性,锄强扶弱后一刀斩断绳索,随即慨然离去。
无需什么婆婆妈妈的废话,便随着晃动的镜头剧终,开启下一段的旅途。

同时,也必须佩服黑泽明的构图,以及三船的极具个人化风格的表演,用心棒不仅是日本剑戟片的一个高峰,也启发了后期美国的许多西部片。
另外,本片中似乎也是在隐喻着日本社会。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资本(商人)与黑帮的勾结—新兵卫和丑寅分别有丝绸商和酿酒商作为金主。
还是普通民众在这种黑帮横行的环境下的受尽苦楚。食宿老板和棺材铺的互动更是颇为讽刺,一个渴求和平,另一个则盼望着死多一点,让自己的棺材铺生意更好一点。但是,他们两个也是有共同点的,即镇子上不可以陷入无止境的仇杀中,否则死太多人棺材铺也没有办法做生意。
开篇更是点明了社会风气。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豪赌—以自己的生命来赚取华服美食。
三十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镇子上的,计谋说实话并没有多么高超,动作的打斗以今天的眼光看了也并不算精彩。
但是整个故事十分地流畅自然,三船在一众演员舞台化的风格衬托下,极具个人色彩。那是一种带着浓浓的男性荷尔蒙的桀骜与浪荡。
他让我想起了荆轲刺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面对着秦王,他可以张开双腿,不屑地叫骂。就像本片中三十郎在事情败露被打的半生不死后的倨傲。
最后,卯之助拿着手枪却死于武士三十郎的刀下,看似是在剑与枪的对接下,剑的一次胜利。
但是谁都知道,剑击败了枪,在现实的世界中,这真的可能吗?
这更是电影所营造的一场梦,真正属于武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无论如何,这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