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锤高端黑”从这里开始

2020-07-15 22:55 作者:老王的滚木球草坪  | 我要投稿

2020年7月15日前言

        我今天要重发这篇文章,并非是有什么特殊纪念意义,而是单纯为了防止这篇翻译哪天流失了。作为我一切“战锤高端黑”的开始,这篇文章大约在2016年左右首发在贴吧,但是最终被干掉了,已经死无对证。所幸桌游顽主从我的旧公号里把这篇文章搬运了出来,才得以保存。这次重发,不仅包括我的译稿(我大致浏览回忆了一遍,应该是没有改动的),还包括原文以及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Keith Flint,现为Little Wars TV的成员之一,模型战棋老玩家,历史教授,同时也是一个规则书作者。

Keith Flint现为Little Wars TV的创作成员之一
Keith Flint的著作并不多,似乎最出名的是这一本,由鱼鹰社出版

        原文内容如下,摘自Battlegames第24期:


        以下译稿及后记于2016年前后同一时间发表,桌游顽主转载日期为2017年4月6日。

做一名战锤高端黑,谈谈"新派"战棋 

原文刊于Battlegames第24期,原作者Keith Flint。翻译:王撒该

        我们不必拐弯抹角。我所指的新派战棋,是那些广告化的,或不留情面说,完全广告导向的战棋。任何一个微缩模型战棋玩家,只要你有至少五年游戏龄,你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一切都在做得更高大上,并且这个新派战棋公司的榜样正在被各个小公司争相模仿。什么是榜样?据我所见,新派战棋公司的标志,首先是老成的市场政策和全面的商业化运营,其次才分出部分精力研发产品。明确说来,就是尽一切可能,用广告、包装、包括规则模型地形补充书籍在内的庞大产品线绑死消费者。当然,几十年来我们都是卖着同样的东西给玩家,但我们现在自己渐渐发现,这些战棋贩子都是商人,并且在成为商人之前,他们都不是玩家。事实上用贩子一词都牵强附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发透明的行业,作为玩家,我们再不单是一帮门外汉这么简单。

        这个榜样,毫无疑问,不论以前还是现在,都是Games Workshop。而在历史领域与之旗鼓相当的,是Flames of War的生产公司Battle Front。相较于这两家,其他的小公司在总体方面虽都无法够及,但即使是只以生产模型或设计规则的公司,都在顺应这个趋势发展。我要说,这篇文章并不代表我们这些“守旧派”的抗议,针对GW和BF的抗议声在各大论坛屡见不鲜,你会察觉到,这种不安的感觉绝非我仅有。而我写这篇文章,目的实质是想激起更多有关这个议题的激烈思潮。如果你认真读完它,其实你会发现所谓的“新派”战棋甚至是不存在的,或你接受它存在,也很难将“新派”和“守旧派”明确地划分阵营,即这并不是一场两个阵营之间的对决。读者将会对新旧二者有一个综合的概念:对于“新派”战棋的态度,我们必须要谨慎;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商业化带来的好处。我相信,我们的这项爱好正在改变,我们也必须冷静思考,这改变带来的意义。我要从最近的几期Wargames Illustrated讲起。商业气息是在持续性增长的,所以BF,作为一家拥有全面二战产品线的供应商,模型、地形、规则以及看似无穷无尽的补充规则,还有他们自己的战棋杂志,始终牢牢地紧扣鱼鹰社的出版档期(对于这点我很费解)。现在我读到最新一期的Wargames Illustrated,我感到非常棒,丰富的内容,文章也很激动人心,但我难以找到任何对鱼鹰社新产品的评论,也不见有谁在讨论FOW以外的二战规则。我们现在有了一条新的标准来决定选择哪一份战棋杂志——非广告性质的那一份。

        还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光彩亮丽的新品。当然,一家公司发起产品攻势,总会让其他公司感受到压力并紧随其后,这个过程我们现在正在见证。很多人将之定性为自然的商业规律并认为是一种相互促进。我自己则相信有太多的玩家死在靓图、诱人的包装,以及华而不实的宣传妖术之下。因为在“新派”战棋的世界概念中,黑白印刷的规则、产品手册,简易廉价的包装之类,都是在搞笑。一张窄小的桌子,摆在卧室或餐厅里,渣涂的棋子,几个最简单的地形(甚至没有),任何一个普通的玩家都知道,曾经最精彩的对局就是用这些东西实现的,并且今天绝大部分的战棋对局依旧是这个样儿。但对于“新派”战棋来说,一切都必须完美:宽敞气派的游戏室,大桌,漂亮又拟真的地形,还有收藏级别精涂的棋子。一家公司想在最理想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产品无可厚非,另一层面他们却是变相鼓励你去丧心病狂地不断消费,好让自己的战棋爱好有个“圆满”。你在想我这么说太过于情绪化,但这正是作为商业公司的目的所在。那些引领战棋界的顶级玩家,有着海量的模型收藏,雄伟的对战桌,但基本上他们从来不利用这些成就来向其他玩家推销什么。一个绝无仅有的点子便是,营造一个永不满足的感觉给你,让你认为自己的收集不够塞牙缝,让你认为自己在消费赛跑中被人甩了十条街。这是典型的市场策略,唯一能解决这个不满感的方法就是——“买!”战棋的商业广告化,就是为了将玩家引向消费。

        但是,在战棋中,如果生活中其他的一切一样,“消费”永远无法使你得到彻底的“满足”,渴求更多,却坑不见底。最好的出路就是把你的贪婪丢到一边,不要理会花花绿绿的图片和规则书带给你的“完美战棋”海市蜃楼。举个例子,我们应该注意到“买买买”主义是玩家最大的祸根,这个祸根直接导致堆积。你发现你在冲动之下购买的模型、地形、建筑,你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去涂,更别说组军和对战了。这就是“堆积”的真实含义——浪费时间,浪费银子。“新派”战棋从来不关心你堆积了多少,他们的话很简单:“不用考虑了,买买买!”(译者注:原文don‘t think,just buy,buy,buy.)

        说到这,你自己一定醒悟了:“我不喜欢或者不需要的,我就不会买。”很好,就是这样。本文的用意就是鼓励其他人也这么做,同时,也鼓励各位在伸手摸钱包之前冷静考虑一下,你所谓的“需要”是怎么界定的。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少买点。战棋的意义,不在于堆积,而在与思考、学习、制作、对战。而作为最大的战棋公司,复杂的产品线现在成了最头疼的问题。众所周知,GW的东西,都是绑定的,这就把玩家拖进了一个商业化的深渊。“这是我们新版的圣典书,这是我们新版的规则书,这是我们配合新版圣典书的新版模型……”其他人都会买,你感觉到没什么可选择的所以也只能买,这种购买压力不断攀升。对于历史战棋来说,也沦丧到了几乎同一个地步。BF是GW前任员工开的,绝逼不是巧合!(译者注:应该不是,作者是反讽)不过我们也不单纯把矛盾指向BF,因为小公司们也不单单照大众需求推出规则,按特定历史时期或围绕某个大战役不断出补充规则同样成为了它们的定式。为什么?就为了让你不断地买。这些快餐规则现在已经成为了战棋界的时尚,因为它们迎合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值得担心的一点,现在不少玩家对这些补充规则、附属模型,或其他之类的附属品,趋之若鹜。如果你认为你和你的基友不是这样的,上网看看各大论坛再下结论,最多最热的帖子永远是讨论下一个新品是什么。你会发现玩家都在渴求着“出新书吧!出新坦克吧!出新族吧!”其实这些新模型你用其他公司的产品都可以替代,新书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我们应当在哪些点上反对“新派”战棋?最初的战棋更多意义上是一个DIY的业余爱好。玩家最大的满足感来莫过于看着桌上一切呈现出的战斗景象;对某些人来说(比如我),最大的乐趣则是基于研究其中的历史,以及通过不同的游戏规则来重现这段历史;还有一些人则致力于挑战最顶级的模型涂装和地形制作。总而言之,带着一点“守旧派”风格的玩家往往会采用多个公司的不同产品,对他们来说,用这些不同的东西创造出什么,改造出什么,才是最值得炫耀的。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作品总是会在那些通过购买同一公司产品堆积起来的千篇一律的战棋中鹤立鸡群。

        十分矛盾的是,我们这些“守旧派”往往也是网络技术的受益者。通过网络,我们能更多地认识和购买一些小公司的产品,大大丰富了原有收藏的多样性。我们也更加容易地能找到一些像我们一样的玩家,狭小的房间,有限的资金,但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最近,借助网络就兴起了一个坚持和商业化战棋顽抗到底的绝佳例子:那就是Phil Olley的Classic Wargamer*s Journal。Phil在他的博客中明确地表示“要在虚伪的包装占领战棋界之前,夺回并坚守我们这项爱好的本源”没错,伙计!同时网络也是绝佳的利器帮助我们研究战棋的每一方面,彻底摆脱“补充规则”这种恶劣的商业趋势。但另一方面,网络也是个诱人之地,高质量的美工弄了不少华丽图片,吸引你不由自主轻轻点击两下,又该剁手了。

        据称,一些综合性的公司,比如BF,鼓励青少年去GW的官店开历史局,还有消息说,Black Powder的主设计师Rick Priestley也在怂恿人这么干。如果是真的,那好极了!但这些新加入历史局的菜鸟必须要搞清楚一点,除了GW的那一套之外,还有别的途径开始你的战棋之路。你完全不必只借助一家公司的规则和世界观来认识战棋,所谓的“一站式消费”只在商业的领域有讨论意义,而对于新手来说,这恰恰是最糟糕的起步方式。玩家需要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能长期依靠这种一勺勺喂的方法,否则从组到战,始终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你要开新的历史局,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而不是先上淘宝看看能买什么。通过自己的一点点研究,你可能就能发现,一些所谓的规则或军事书写的很不合理,甚至“我擦,这二比规则是哪个傻屌写的?!”

        最后总结,那么,我想我很坦诚地说,我们能在这个时代玩上战棋真是一件幸事。现在的模型产品无论种类还是质量都是一流的,是前所未有的棒,应该这么说。那些最商业化的公司的行动对于促成这一切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公司,商业化的看待战棋是他们的权利,但作为玩家,同样有权利睿智地接受或拒绝这种看待,部分或全部。我担心有的读者看到这篇文章,立即将自己看做是一个无脑的笨蛋,被吸进了产品的漩涡,那请把我今天所说的,当成一个良善的劝告即可。我们不是木偶,让这些公司肆意摆弄,商业化和无止境地消费主义也不是战棋的精髓。为你自己现有的一切欢呼吧,去俱乐部或者找几个基友来家里,弄几个简单的地形,痛快战上一局,这几个小时简直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最惬意的娱乐。有这些,你还会不满足吗?现在跟我一起念:“我不是玩偶,我是玩家!我不是玩偶,我是玩家!”

        译者后记:作为一篇2010年的老文,如此有先见之明地看穿了某些公司商业气味浓重,战棋底子薄弱的实质。我又回想起鸡萎那个露了马脚、而且也不好笑的笑话“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传说,谁收藏了最多我们鸡萎的模型,谁嗝屁以后可以第一个上天堂”。这篇文章无论是对中国的玩家,还是对于将开展战棋事业的我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中国这个确实畸形的战棋氛围内,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建立战棋文化,扩大玩家群体?我相信,确实,靠这种“一站式”显然是在扯蛋。

“战锤高端黑”从这里开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