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合作社的认识

我认为合作社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目前在法律上关于企业的定义,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我认为,合作社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盈利只是手段。合作社最终是目的是以人为本。
合作社相比较于传统的企业,有两个优势。
第一是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根据我之前在私企的管理经验,企业对于人员的管理,其成本是很大的。而且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或者说老板和员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矛盾。尤其体现在工作时长,工作报酬,待遇福利等方面。当时我受雇于私人老板。在对企业进行管理之时,我想以组织利益来代替所谓的老板,老板也一直倡导,以公司的名义,不要说老板或者哪个人之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个企业毕竟是老板个人所有,老板个人的利益会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又会高于个人的利益。因此,员工将不可能会无私毫无保留地为企业谋利,在现实中。员工优先考虑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才是最正确的方法。管理层为了衡量这种利益,也是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把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发展利益绑定在一起。因此管理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和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但是,在利益上,员工,企业,老板,这利益是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管理就是要衡量这种矛盾,企业存在着所谓的管理漏洞或者内耗等等,其根源就是三者利益的对立。
基于这个感悟,我认为合作社的主人翁精神,可以在理论上打破这种局面,让合作社相比较于传统的企业可以有着更强的竞争力。
第二是合作社的模式可以让创业更具有优势。合作社的方式首先解决了合伙创业的难题,或者说为合伙创业提供了新的模式。其次,合作社将会大大降低创业的门槛和风险,因为合作社是开发性的,可以多人参与,把闲散的资源聚集起来。对于个人的风险可以有效地降低。三是可以提高创业成功性,因为是多人参与,可以做到群策群力,相比较于个人创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人力会更加丰富,掌握的信息来源渠道也会更多。
合作社的本质,有浓重的政治意义,因为这是在经济领域上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改革)
1、生产资料集体所有
我们做合作社,是从零开始,从一开始就是奔着集体所有的目的去创立合作社。因此我们这种合作社的经济组织和由政府国家扶持的国企和地方集体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个代表了社会开始自发的组织公有制的经济组织,如果我们取得成功。能够和传统的企业竞争不落于下风,则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优越性。也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生产力达到了一个时刻,自发而成的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始与私有制经济组织共存竞争。
2、劳动效率的提高
合作社的出现,我认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可以提高其劳动效率的。在这里,我把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行一个区分,生产效率是单位人口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其生产的产品越多,则其生产效率就越高,比如,一个人在小时内生产10个产品,则有生产效率为10。劳动效率则是单位人口在某个时间段能参与的劳动时间,因此劳动产出=生产效率*劳动效率。在这里,大家不难发现,生产效率,劳动时间,劳动人口,是劳动产出的关键因素。为何要单独定义劳动效率,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失业率越来越高,就业不充分现象越来越多。因此把劳动时间改为劳动效率,可以更好地衡量劳动产出和人口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张三在公司一个小时能生产10个产品,每天工作八小时。工作一小时10块钱,则有张三每天产出80个产品,其每天工资有80元。如果公司技术升级后,张三每小时可以生产100个产品,则一天就可以产出800个产品。但是,张三的工资不会随产出增加而增加工资,因为张三每天依然是工作八小时。假设公司的目标一直都是800个,公司必然要把张三的其余九个同事裁员,从而节省开支,这种现象在现实中是非常常见的。
通过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果产出不变的,劳动效率是降低的。这就是失业。反过来说,张三的九个同事,就是白白被浪费的社会劳动力。每增加一个失业人口,社会就是损失一份财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
而合作社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合作社是以人为本,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会导致裁员,我们关心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关心劳动效率的提高。关心合作社每一个成员的就业情况。
合作社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合作社是一个以发挥社员劳动能力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盈利是合作社的手段。合作社的宗旨就是提高社员的劳动能力,让劳动能力变成财富。让社员的劳动意愿得到实现。
在前期,合作社把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不同的劳动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可以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存活下来。
其后,利用合作社的模式优势,激发社员的劳动能力,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从而和传统企业的竞争中取到优势。
最后,合作社保障社员的劳动权利,也就是解决就业问题。让每一个社员都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让工作真正地成为兴趣,而不是谋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