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48):“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4)”

2022-11-28 16:01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书接前文,在前文对最小微观圆的物理含义做出解释,说明了最小微观圆的物理本质、圆及最小微观圆的物理意义、圆的圆心及最小微观圆的圆心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依据这些物理意义确定最小微观圆的圆心及直径之后,本文对上篇没有讨论完的内容——最小微观圆的推算周长与最小微观圆的实际周长存在差异的这个问题以及依据这个问题的解答产生的一些关于空间的形成过程的推论,可能的话还包括一些关于玻色子和费米子的空间结构、形成原理、自旋的有关内容(如果我能用2K字把这堆东西都写完的话,写不完那就之后的文章再说吧,嗯········)。

在上篇文章的最后我作出了量子及比量子更加微小的微观结构下由复数很无可分的最小单位——源质与能量构成的最小微观结构——微观最小圆——正三角形结构,并根据其物理含义绘制了微观最小圆的“圆心”与“直径”,最终得到的图形如下图《47》-4:

《47》-4

在上图《47》-4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假定该微观最小圆——正三角形结构的边长为“1”之后根据简单的三角函数推算可计算出该微观最小圆的“直径”为((√3)/2 )(二分之根号三),在求得直径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直接根据常用的圆周长计算公式“直径”乘“π” 进行计算,会发现据此计算微观最小圆的推算周长为((√3)π/2 )(二分之根号三π),具体数值大概在2.7209左右,但是由于我们假定了微观最小圆——正三角形结构的边长为“1”,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微观最小圆——正三角形结构的实际周长为“3”,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微观最小圆的推算周长要小于微观最小圆的实际周长”并且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微观最小圆的推算周长为何会小于其实际周长?”——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将成为后续文章的叙述核心——微观最小圆的构成单位之间的结合没有预期中的那样紧密,或者说纯粹由能量构成的微观最小圆无法紧密结合,只有当源质与能量进行结合之后才能形成更加稳定的微观最小圆——必须要有能够释放源质引力的源质作为微观最小圆结构及更大物理结构的“核心”才能够维持整个物理结构的稳定。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如果读者阅读过我之前的文章,对我的源质能量引力场论体系有所了解,应该能够理解在我提出的源质能量引力场论体系内包括现代物理学公认的四大基本力在内的所有力其本质都是唯一一种力——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的作用结果。

源质引力,它是一种“引力”,也即意味着是一种会吸引周遭单位、使得这些单位汇聚与引力释放源周围的力量,引力越大则引力释放源的周遭单位会向着引力释放源汇聚得越紧密,反之越松散,这结合之前计算得出的微观最小圆的实际周长大于推算周长的结论可以明白微观最小圆的实际汇聚程度比理论汇聚程度更加松散,这也说明了相较于理论上的计算情况,在现实中物理单位间释放的引力大小小于将它们全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需的引力大小,它们总是处于一种离散的、存在很多空隙的、力的提供不充足的、不能够保持绝对稳定的情况而不总是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最小微观圆的状态。

在之前的文章我已经说明过“能量”本身虽然有着能够削弱源质引力的能力,但其自身却不能释放源质引力并把其周围的物理单位聚集于自身周边,而现在假设微观最小圆的三个单位都由能量构成,例如下图《48》-1(橙色圈表示构成微观最小圆的能量,黄色线是用于表示微观最小圆的,不实际存在的黄色辅助线):

《48》-1

一旦该微观最小圆附近,以微观最小圆为中心,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角度上出现无论大小的由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例如下图《48》-2(黑圈表示可以释放源质引力的源质,并且虽然在该图中为了方便理解我画出了刚好三个方向的三个源质,但在实际情况中源质的数量、方向、甚至中间是否有其他能量的干扰都是随机的,故而本图仅用作理解参考,具体情况请具体分析):

《48》-2

那么,由于能量自身不能释放源质引力并作用于这个纯粹由能量构成的微观最小圆内、构成该微观最小圆的其他能量,所以这个纯粹由能量构成的微观最小圆一定会遭到周遭源质拆解如下图《48》-3:

《48》-3

此时如果致使该纯粹由能量构成的微观最小圆拆解的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没有那么大,构成该纯粹能量微观最小圆的三个质点能量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变化程度——其位移没用那么显著,假设它们还维持着一个三角形,甚至还维持着一个正三角形的图形规则,那么我们可以看见在这样的情况下纯粹能量微观最小圆在受拆解之后由于其三顶点由密集聚集转变为了相对松散的聚集,三顶点间距离增加,所以自然而然地微观最小圆的周长就会增加。

这里可以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纯粹由能量构成的微观最小圆完全没有由源质引力强行固定形成的结构稳定性,如果世界上的所有一切都由这种最小微观圆结构构成,那么我们可以预期我们的世界会比一摊子豆腐渣···豆腐渣说不定都算得上是非常坚硬的了,应该说会比一摊子水还软,随便来点风吹雨打就四散崩溃——毕竟如果世界由纯粹的能量构成的最小微观圆构成,你可以想象一下哪怕是再坚硬的金属也会在无限的温度——无法衡量的能量中化作一摊子铁水(实际上是这种金属的金属水···嗯···其实更可能是金属气?)——当然这跟我们的认知并不相符。

虽然说以我们人类目前技术尚不能制造出所谓的任凭风飘雨吹万古长存的永恒之物,但我们的大地,我们建起的大厦也没到那种就像是纸糊的东西一样一碰就垮的地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我们的世界中几乎所有稳定的物理结构都是以至少一个源质为固定锚点固定周围的源质与能量后形成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存在能够释放源质引力的源质作为稳定物理结构中其他单位的稳定锚点,所以其结构性质也会相比于其他结构更加稳定,而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下篇文章吧···在原本的预期里这篇文章我该讨论正四面体结构了,但为啥还没能开始这方面的讨论呢?这真是个迷,嗯·····························

啊,对了,在下篇文章的撰写前,我对本文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改(重新读了一遍发现我之前写文章时有那么几段语段没删干净,所以读下来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误解,因此在经过读者小黑X2HJ的反馈和提醒后我把这部分语段删了),然后我将对他的疑问的一些解答,也有可能别的读者可能会有的一些疑问进行说明加入了本文之中,之后我就不专门对这部分内容专门开一篇文章来说明了,就这样吧,嗯·························——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我在之前的文章进行计算是直接套用了我们在宏观层面默认为是正确的一种计算方式,也即“圆周长”=“直径”X“π”,然后将对标的数值进行了套用,“圆周长”替换为了“微观最小圆周长”,“直径”替换为了“微观最小圆直径”进行计算,所以算出来的数值与实际值存在差异,但是这里需要询问一个问题:“圆周长”=“直径”X“π”的计算方式能否适用于最小微观圆,在最小微观圆及比它略大的类圆形物理结构的大小计算里“应该把什么取为直径”、“圆周率又应该如何取舍”?这些都是些重要问题。

这篇文章的撰写实际上是为了对之后文章里微观物理结构的“直径”选取还有“π”值选取的问题做出铺垫,如果你计算发现这堆东西和推算不符就对了,因为我写的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为了说明不存在(至少不是普遍存在)稳定的、纯粹由源质构成或是纯粹由能量构成的最小微观圆(前者对应黑洞,后者白洞(或者说是纯粹的能量激流)这两者都因其物理性质相对特殊而不能完全套用圆周率计算标准),所以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能在这篇文章里例举的模型中找到一个合理的解答,当然的,这个合理的解答是有的,在一个“最小微观球”及“两个最小微观球复合构成的正八面体里”我会对这些东西做出说明,等之后的文章吧,会说的,嗯···············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48):“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