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杂谈:元宇宙是Facebook的洗白之计吗?
最近有关元宇宙的消息很多,也看到了不少这方面文章,来探讨一下吧。
首先这个词忽然火起来,源于Facebook的改名风波。这家拥有35亿日活量的公司的CEO,名声越来越糟糕的扎克伯格宣布要按照元宇宙概念重塑品牌。于是Meta,Metaverse,元宇宙一下子就成了热门词汇。
先不说元宇宙是咋回事,先说35亿日活量是什么概念呢——B站的日活量是7200万——这一比是不是就很夸张了。当然这35亿不只是Facebook,还包括了Instagram, Messenger, WhatsAPP。这种级别的公司宣布改名,重塑品牌,实在是令人疑惑的举动。难不成Facebook名声臭得没法要了?还是元宇宙这概念太值得抢注一波了?
你还别说,这两方面推测一看还都有点依据。在国内可能没有引起什么太多关注,实际上Facebook现在可是深陷公关泥潭。基本上最近几个月所有外刊上都有类似的文章。一切都和一个名字叫Frances Haugen的前脸书雇员有关。这位“吹哨人”曾经是脸书的产品经理,她偷带出公司的文件显示这家业界巨头是如何利用算法,放任甚至刻意去放大某些负面和有害的信息,引发青少年抑郁问题和引发社会动荡,为了自己公司的利润把用户安全和社会责任完全置与不顾的。同时也有其他的脸书前雇员,如一些数据科学家等,对此发声佐证。虽然她说的事情大家都并不感觉意外,因为脸书的做法大家这些年早就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但这种内部的爆料,影响力还是更大一些,毕竟以前是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其确实用了这样的算法的。所以现在基本上除了美国动作慢,欧盟和英国都已经通过听证认同了Haugen的说法,并开始采取各种行动。也有媒体认为之所以美国动作慢,还是Facebook的游说起了作用,毕竟这还是一家美国本土的公司(不想让Tiktok从中得利?)。Haugen的贡献其实在于为监管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互联网巨头产品的审查,可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真的深入到其奉为机密的核心——算法上才行。目前欧盟和英国准备设立的罚款额度,将以其全球年度营收的10%为准,这几十亿美元也许能够提供一些震慑作用——相比于我们对国内某些类似企业的罚款标准,这一点或许真的值得借鉴。
扎克伯格选在这个时候改名重塑品牌,可以算得上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很难逃脱转移注意力之嫌。 Haugen本人更是表示,对于Meta这个名字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元宇宙这个词其实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在93年那本发明了这个术语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里,这个词是有反乌托邦意味的,人类是对现实过于失望,才会把一半的时间耗在虚拟的时空里的。不管是叫Facebook还是叫Meta,扎克伯格未来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前面讲虚拟货币的文章里说过Facebook以前因为试图发行Diem币体系就已经有点逆上之意了,后面这个元宇宙的新体系,势必还会有一番博弈。
有趣的是,特斯拉、微软、谷歌、腾讯、网易,还有B站等,其实都或多或少回应了Facebook这种有点抢注意味的行动。这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我前文也提到过,VR其实就是未来的产业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代替手机、PC,搭载社交、工作、游戏、音乐等一切APP和应用,销售一切相关硬件设备,同时收集和计算更多用户数据,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所谓“元宇宙”。也许你能料想到《模拟人生》、《第二人生》这样的电子游戏,或者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的远程实景工作会议(这在科幻电影里太常见了!),还有什么脑机等,但这些巨头们之间真正的竞争核心,是这一环境的底层协议,或者是一种类似操作系统的东西,不管它是通过什么硬件或者什么软件来实现的,只要所有其他“元宇宙”APP都是通过搭建在它上面来进行全球性数据交互,那么拥有这个操作系统的公司就一定是最大的赢家。得平台者得天下。
所以到底Facebook改名Meta,是为了转移负面新闻带来的注意力,还是向竞争对手宣布自己在“元宇宙”平台竞争上的领先地位,或者两者兼有,还可以去找更多的内容来分析。挺有意思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