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要点: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一国情还蕴含着特定的革命要求,即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发展迫切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辛探索中,不断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近代中国国情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的总和。 1939年的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
,就是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半殖民地”是指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强泊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战争赔款”、设立租界、派驻军队、把持海关、控制通商口岸和交通运输,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长期处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没有完整的主权,没有国家的统一。 “半封建”是指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促使自给自足的
封建经济基础解体
,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
剥削
依旧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优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有了某些发展,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较大作用,但受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既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没有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资产阶级政权,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2、社会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意味着中国人民既受到
民族压迫
,也受到
封建压迫
。在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生活悲惨,毫无政治权利,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当时世界少有的。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3、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
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17年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
,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是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
新的方向选择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大缺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人民的觉醒,并且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说十月革命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新的选择,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
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的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是十月革命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早在十月革命前,梁启超曾预言“社会主义必磅礴于二十世纪”,中国同盟会成员朱执信也曾著文论说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被视为中国前途的指南。十月革命改变了这种状况。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指引下取得胜利的,昭示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昭示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解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问题。这使一直在探索民族解放、选择西方发展道路却屡屡失败的中国人看到了新希望。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分析、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通过走向工农群众实现马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
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努力把握中国革命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是实践经验的升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党在成立之初就对革命的总目标、方向有清楚的认识,但是对如何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开始的认识并不清晰。 因此,党在革命中既有创造性的推进,也有因主观错误导致的曲折、坎坷,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革命实践要求党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明确革命的主体、对象、路线、步骤、具体目标等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和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逐步深化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
革命道路
。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形成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抗日时期, 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行程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
统一战线
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
中国革命道路
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
人民军队
和关于
军事战略
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
党的建设
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深刻根植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中,是经过革命的失败、胜利所奠定的坚实实践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之上的理论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