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

警告:近7000字的长文,请确保你接下来确实没事干又不想睡觉!
最近,我在B站上看到几个视频,主题是关于“读书的意义”的。大致的分析角度呢,都是从社会上的功利性,从“知识给你好待遇”这个方向上讲的,但我感觉说得不准确。评论区里虽然也有很多附和这种说法的,但是也有“高雅情操的知识分子”,或是像我这样“厚脸皮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从“读书使人素养提升,读书使人眼界开阔”的方向论述。可惜,我的长评未能在手机没电以前发出去,结果导致了一时兴起的我打开电脑,写这么一篇更长的文章。
当然,这个标题起的太泛泛了,语气也未免太狂了一点。因为读书的意义究竟有多少种,可能需要专门开几个茶话会来讨论。因此咱们不无的放矢,就从“功利性”,或者说“实用性”,以及“读书的高雅性”这两个角度来谈,谈谈我自己的想法,也欢迎你们在评论区里多交流灵感。咱们有话就说出来,虽然未必能达成一致的意见,至少比憋在肚子里好。有些话,本来不用憋那么多年。
好,那么咱们就正式开始了。说到“读书的实用性”,这个是我的短板。因为鄙人刚毕业没多久,学历也不高,成就也基本等于零,所以从我自身似乎是找不到什么“读书实用性”的证据,因为根本就没读多少书。但是呢,凡是都有个相对性。至少比起高中生、大专生,我确实发现自己的就业空间大了一些,这个从各个招聘网站的条件就可以看出来。而且在搜索职位时,我也发现了一些起步就要“硕士或985硕士”的个例,大部分是涉及专业素养需求比较高的工作,像科学院研究员或学术书籍编辑之类的。那他们的工资是否就一定比本科生要高呢?高中生、大专生都能做的工作,薪水是否又一定比本科生要低呢?这就需要调查数据的支持。我这里偷个懒,借用网上查到的数据。(不过即便我自己调查出数据,读者大概也不太信任吧)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报告,201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为4071元,其中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为7693元,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4522元,专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3362元。(抱歉我已经忘了论文怎么标参考文献了,先就这样吧。http://www.gradjob.com.cn/News/jyzl/file/2018_01.pdf)
这个差异是否符合你心目中的预期?当然,这仅仅是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未来更高学历意味着更高的升迁上限。你可以把这些差异换算成你平时想买的商品或服务,看看你和别人之间有多大差距。所以单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想要通过学历增加收入,确实不是异想天开。单从这一条讲,“读书无用论”就可以止住了。
不过今天咱们的题目不是驳倒读书无用论,而是探讨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那好,“读书可以带来的功利性”已经被证明了,咱们可以讨论一下“读书对道德情操的提高”了吧……
不不不,咱们得先打住,因为已经有读者准备离席了。为什么呢?“读书的功利性”实际上包含的不只是“读书可以带来更高的消费或生活水平”这个论点,它还隐含了另外一个论点:更高的消费水平就等于更好的生活水平。由此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水平?
这就是价值观的差异。如果我们不能先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那么读者或观众很快就会把你赶下台。“你真是个庸俗的消费主义者”、“拜金主义迟早会灭亡”这样的话会排山倒海地向我压过来。我可以肯定地保证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我本人也很讨厌“为了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去读书”这种看似励志实则过于笼统的说法。我会第一个从座位上离开。(尽管少听知识可能是我的损失,但你这个演讲者不也没达到更多观众的收益吗?)“什么是更高的生活水平?我为什么要去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你难道没发现我们心目中有这样的疑问吗?
对,这些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绝不能绕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去说接下来的事情。对此我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好的生活水平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一辈子躺在一个地方不动。
“嘘~”我当然知道这么说会被喝倒彩,并且会引起那些“对生活品质有更好追求的人”的离席念头。但是我相信这些人比较少,所以不会让我损失太多观众,而且他们既然肯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听我这个没名气的人演讲,可能下一步不是去遛狗也是睡觉了。所以不如耐心一点,听我说完。
为什么我说“最好的生活水平就是无所作为”呢?因为人的祖先和其他生命一样,本来就是为了吃而生的。后来遇到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得已学会用双脚站立、使用工具和团结协作,这些都是在被迫的劳动中完成的。说到底,没人喜欢劳动和工作,它们是注重结果的,做完了就轻松。不像精美的动画或游戏,看完了让人觉得生无可恋。工作就是为了生存的结果,游戏就是为了娱乐的过程,这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东西。所以说,如果人可以不工作就生存,那么没人会去工作。就算你雄心勃勃地去开办企业,那其实也只是一种高级的游戏行为。玩游戏,是自愿的。吃了睡,睡了吃,这种摆脱了人生来一切外在压力束缚的本能生活,比起玩游戏的生活水平又差到哪儿去?
当然,这样的生活过于理想化了,大自然母亲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允许我们走上这样自甘堕落的道路(虽然到那时“堕落”也只是一种游戏中的定义)。那么既然必须要工作,我们就得选择次一等的生活水平了:工作完了,吃完饭了,再睡觉。
这听起来确实很惬意,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因为大学以前的生活,基本就是这样。上学就是我们的工作,老师家长就是我们的老板,同学就是我们的同事。说实话,那个时候我很烦,天天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不上学了,好一直打游戏。可是大学以后,我忽然怀念过去中小学的那种生活,因为每天都有固定的上课指标,写完作业回家就可以随便玩了,只要成绩好还没人说你不务正业。可是工作了以后呢,现在都是碎片化时间,下了班也不得一刻闲。尤其是你还要谋求职业生涯的发展,要为人生做很长远的考虑……老天爷,你什么时候让我下班睡觉?
哦,可能有的观众会恍然大悟:那不就是歪脖子的时候吗?老天爷对我太好了,让我干一百年的活,下了班永远地睡过去……
不不不,相信我这并不好吗?你只能干“一天”这样的活,并不能反反复复地“干活→睡觉→醒来”,完成这样的一个循环模式。悠闲的生活给人希望,而压力过大、节奏过快、工作休息时间不分的生活,只会让人感到人生的绝望。所以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很绝望。我们明明知道最好的生活水平是“工作→吃饭→睡觉”,却怎么也得不到它!“啊,我好想回到小时候(没有作业)!”
有人提到了游戏需求的问题,还有人质疑我的话题是不是跑远了?不是说读书的意义吗?都别急,咱们在说生活水平的问题,因为“读书功利论”就是从“读书给人理想的生活水平”作为切入点的。
现在咱们已经假设“工作→吃饭→睡觉”是最好的生活水平,但却因为工作的投入越来越大而不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么是不是读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读书就能降低我们的工作投入吗?
Emmm……这同样还是需要事实数据支持的,不过好像没有现成的报告可以借用。根据网上已经人尽皆知的某些“大咖”的作息时间表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因为事业成功而获得更多的日常休息时间,相反有些人一天只休息4个小时!这难道就是我们的理想的未来?如果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读书更多→工作更成功→休息时间更多→生活水平更高”的推断就是不成立的。
当然,又有人提到了“游戏需求”的问题。因为他们会说:这些大咖不是傻子,他们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只是我们不懂,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做了多少多么有价值的事情。而你所说的那个“工作→吃饭→睡觉”的最佳生活水平模式,是毫无价值的,是虚度人生,我不会再听你这种不懂人生真正意义的LOW货说一个字。
人走了吗?走了我就从台下钻出来。虽然平时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但我知道自己身边的某些朋友其实心中的逆鳞很多,有某些根深蒂固的成见。我虽然没有直接冒犯过他们,但也看到过别人冒犯他们的下场。毕竟咱们人生最难以改变的不同,不在于未来,而在过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求同存异,才是探讨的目的。
那么我就接着说了,关于所谓的“最有价值人生”的问题,这实际上就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生有价值”,“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正是这些包含着无数问题的问题,使得我们在争论中往往不欢而散,我们没有意识到双方对于不同问题的隐含答案很多是没有在讨论中提出来的,所以你认为的这个问题的最佳解答对他来说不能接受。尤其是价值观的问题。
好吧,其实我也是个珍惜时间的人,那么咱们直奔主题。“工作→吃饭→睡觉”的模式之所以不被某些人认同,是因为忽略了游戏需求。正如我之前自我表白的,放了学我还想玩游戏呢,不上学我能天天玩游戏!睡觉?知道什么是修仙吗?某些新番零点开播你没看过?
其实,游戏不仅是死宅的需求。正如我之前说的,假如人永远不用工作,还是有人会去玩“开公司”的角色扮演(不知道你是否看过“主神游戏”的起点文)。因为人不能闲着,不能接受无聊。除非是精力尽了,人的本能才渴望睡觉。所以说“工作→吃饭→睡觉”的模式必须改改,要变成“工作→吃饭→游戏→睡觉”,这样人生才充实,是不是?其实也不是,还是“游戏→游戏→游戏”的好……
当然,这就更不可能实现了。我这么说,只是表示人玩游戏的欲望无时不在。很多人,包括我看了某些名人的职业成功回忆录后,也是热血沸腾,摩拳擦掌,想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本来是讨厌工作的人,现在想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了。当然,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可能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打回原形。加个班都嫌麻烦,还建立什么商业帝国,回去玩《铁路大亨》或《真三国无双》吧!
但是有一小部分人不同,就是后来写出《回忆录》的那些人。他们成功地驯服了工作,用自己的超强能力、丰富经验和学习总结出来的工作艺术,让工作和事业带上了游戏的性质,或是用游戏获得了商业上的利润。这世上没有苦逼着做还能做大做久的事情。据我推测那些大佬们工作,和我们玩游戏一样,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那是生理机能的限制。二次元里神大人要玩100小时,《战斗吧歌姬》里的俄罗斯**(私货打个广告)也要玩25个小时才肯罢休!屏幕前的你呢?挂机大佬惹不起惹不起!
所以说,只有游戏的欲望、兴趣的欲望能让人以最激烈的热情追求一件事情的完美。在人们不需要工作或睡觉的时候,玩游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不过每个时代的形式不同。古人没有电子游戏,可电子游戏对于古人也必定一样具有诱惑!什么是“第九艺术”?艺术必然符合大众审美中最核心的需求。
为了收入而劳动,那就是工作;为了游戏而劳动,那就是游戏。没有人会喜欢工作,因为工作只是为了一个结果。喜欢指的是过程,游戏的过程。提供工作机会的人千差万别,为了达到一个结果需要千难万难,而且过程不确定,谁能喜欢上呢?所以说,游戏才是我们的最爱。有些人看起来是在艰苦地工作,可实际上是在玩游戏,做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把“游戏”与“工作”合一,那么就能实现本来不可能的完美,达到“工作(游戏)→吃饭→睡觉”的境界。这样的人即便没有创立最大的公司,发明最先进的产品,他们的生活也足以让人羡慕了吧?足以称为“理想的生活水平”了吧?
也许听到这里你就兴奋了:是的,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或者你会摇头,说这未免投入太大,我没想过一定要过得这么好……是。虽然我们大家都喜欢玩游戏,可是不是谁都会为了买新游戏机去假期打工的。我们都会衡量投入和产出,尤其是我们内心知道游戏其实不能给我们带来利润,特别是我们极其需要利润的时候。虽然你说大佬们能把游戏和工作结合起来,但要做到这个地步……似乎对我来说还是太不值了,我没那么疯狂。这一切都没必要。
是的,“理想的生活水平理论”破产了。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不会为了“最好的生活”而拼尽全力。虽然从质量上看,“工作→游戏→吃饭→睡觉”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但在数量的追求上也许我们服从正态分布,大部分人不偏向于极端。“极端的努力,极端的回报”,这真的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所以说,“为了更好的生活水平而读书”,这个理由只适用于少数人。长久以来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大多数人成了这些人口中的“废物”。
不用自傲,不要自卑,咱们只是有所不同。人既不能变成羊,也不能成为狼。羊性狼性,都敌不过洪水和猎枪。
好吧。那么对于大多数人适用的努力理由是什么?很简单,过不下去,所以努力。现在和过去不同,大部分人都解决温饱了。尤其是上B站的年轻人,也许很多还在啃老,不用工作。那么自然,是真的没有必要那么努力,他们感觉不到。而那些天天后悔以前没努力,一脸苦大仇深的,大概是三十岁遇到各种生活压力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不论你能不能把工作当成游戏一样轻松,你的投入似乎都得无限增大。而学历能让你比别人更有优势,使你直面的竞争更少,价值更高,使你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无限增大的生活压力中得到逐步解脱。所以读书不是让你飞黄腾达的手段,而是拯救你的手段。世界本来就是苦难的。这些,不到时候的人不会懂,包括我也不懂。(所以我并不是很努力,逃)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经典的话前面其实还有一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所以完整的句子本意是“君子不担心贫穷,而担心分配不均”。那么百姓的态度呢?应该是“民不患不均而不患寡”,就是怕穷。君子和百姓,其实只有生活压力的区别。你这会儿生活没遇到困难,倾向于精英的立场,赞同弱肉强食。等你生活遇到坎儿过不去,就又变了立场,痛骂世界不公。其实你想要的不是公平,而是钱。买房的钱,上学的钱,看病的钱。如果你有钱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那么你不会特别在意别人比你有更多的钱。还是那个结论:大部分人不会为了最好的生活而拼命。
当然,有钱也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看病难暴露的不仅是贫富不均,还有医疗水平的相对落后。你说你没钱治这个病,换了稍微有钱的人可能也头疼,而且还可能治不好。这是人类整体的生产力水平限制,和社会局部的生产力差异共同交织的结果。所以不说钱而说生产力,最大的问题也是“穷”而不是“不均”。
所以那些最杰出的人,就是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解放并提高人类文明生产力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那也是必须读书的。当然,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有这样的追求,在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总而言之,“读书的功利性”,只对深刻感受到贫穷,和缺乏知识带来贫穷这一点的人才成立。有些智慧人只有吃一堑才能知道,没吃过的,当然看书也能知道。
那么“读书的高雅性”呢?其实这里面也有功利的成分,也有游戏的成分。功利的成分就是开拓视野。假如人生道路在某个阶段有个坑,那么你唯一提前预知并躲开它的办法就是听从跌进坑里的人的劝告,大部分这样的信息来自书籍,这就是前人宝贵的经验。再比如,你知道坑是绕不开的,但附近某个地方有一匹马,找到它并骑着它跳过去是唯一的办法,那么也只有读书能让你知道这种“你本来不可能知道”的通关技巧。有的人不服气了,我全图搜索一遍!现实不是打游戏,当你面对问题时一定会慌张,会急于做出决策,不会有那么多耐心去全部试错,你也没有那样的资本。这个时候只有无数前人失败的经验能助你跨越他们没能一次跨越的伤心之地。唉,有的人再也没有机会了。
是不是觉得很残酷?前面也说了,残酷的是这个世界(这不是中二而是现实。至于为什么世界会这么残酷,请期待以后的分析文章,可能与资本和生产力的矛盾有关,并且可以改善)。而知识、方法是自救的手段,不是推别人入地狱的行径。一个人拥有知识而活,另一个没有相应的知识而死,难道前者可以对后者负责任吗?注意我这里用了“可以”而不是“应该”,因为我多么希望这里可以有人来负起责任。但是每个人是独立挑战着自己的命运,难以相助(这一点还体现在看了这篇文章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也是基础不同不能强求)。有的时候两人共同在一个问题上落难,那么其中一个人的知识也许能帮助大家脱困。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对知识的需求也是无限的。
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情况。你可能会说“这太极端,而且依然是实用的范畴,不是高雅的范畴”。那么我这么说吧,人都是思考然后决策的,思考的内容会以他掌握的知识为限制。如果你多看了一本书,那么下次再思考同样的问题时思路就可能不同。即便你现在没有小问题,但在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和迎接整个人生的挑战上,你也应该读更多书,他们总能无限开拓你的视野,让你每次多想一些东西。所以我总是习惯先搜集相关信息,再展开分析。分析总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新的信息随时会颠覆旧的认识和决策,所以怎么能本末倒置,先思考再搜集信息呢?看了这本书的我,和没看的我,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人。
希望你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读书的一大秘密。
当然,读书使人感觉自己很充实,很有品位,能追上潮流,能增强自信心,这也是高雅性的另一大体现。我个人揣测这是人基因里隐藏的审美,知识对于人类来说就像肌肉一样,是骄傲的象征,所以本能地就喜欢和追求,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其实啊,我觉得高雅性终归还是比功利性重要。为了功利性而读书,读书还是工作而已(大学课程也是有指标和时限的工作,不适合慢读自己缺乏基础的内容)。不过现实就是如此,游戏打不了25个小时。大佬们也做不到。
其实这也有好处,给你个限制,不然每天到底读哪一本书?人的认识结构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带着问题去读书才得到最大的收获。工作和游戏到底是不是大自然串通好了的,我现在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以后再说。
总结一下,今天咱们的主题是“读书的意义”,并且以“读书的功利性”和“读书的高雅性”为主要讨论方向。“读书的功利性”由现实世界的极端需求和人的思维习惯决定,“读书的高雅性”可能由人基因中隐藏的某种“爱知识”要素决定。
谢谢大家耐心看完,下面进入讨论(游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