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重武器,后膛装填的苏联160毫米重迫击炮

二战前苏联就在迫击炮方面投入了大量研发精力,力图打造从基层作战单位到师一级单位的系列迫击炮,其中为作战师研制的重型迫击炮很有特色,因为这类火炮需要兼顾威力和机动性,因此在设计上逐渐脱离常规结构。

1937年,列宁格勒第七工厂受命研制一种新式的160毫米重迫击炮,它将配合更大口径的240毫米重迫击炮为作战师服务,战斗时用装药量更高的榴弹轰炸桥梁、野战工事等高价值目标,也能用于炮击压制敌人。

经过计算,要想满足军队的各项需求,设计师将迫击炮设计成了类似于榴弹炮的牵引式火炮,增加了软后坐系统。该炮拥有一套简易的一体式炮架,后方带有助锄用来稳定炮身,炮轮则是来自ZIS-3 76.2毫米加农炮,火炮战斗重量约1.6吨,可以用卡车高速牵引行军,最大行军速度45千米/小时,它也可以用马匹牵引。

类似于榴弹炮的粗壮炮管为滑膛式,后膛装填,采用横楔式炮闩闭锁,装填时需要将炮管放平,然后从打开的后膛装入带有发射药的40千克重炮弹,这种弹药内装12千克爆炸物,可以是TNT、阿玛托尔炸药等爆炸物,它的爆炸威力是152毫米榴弹的2倍,对软目标破坏力非常可观。

火炮炮管最大仰角80°,水平射界14°,起初要求炮弹有效射程为5000米,后来开发的新炮弹将射程增加到8000米,作战性能有了很大提升。
与常规榴弹炮相比,160毫米重迫击炮虽然在射程上有明显差距,但是它胜在制造相对简单,对金属材质和加工工艺要求没那么高,比152毫米榴弹炮轻巧得多的体格更利于机动,弯曲的弹道也更适合打击山地目标。

不过160毫米重迫击炮的生产工作被耽搁了,因为它在列宁格勒研发生产,而这个地方在卫国战争爆发后被德军长久围困,各项资源紧张,工厂还遭到德军的轰炸,在当时的列宁格勒战场情况下,交战双方都更依赖远射程的重型榴弹炮,到了战争后期苏军已经有了足够的重炮和自行火炮,而在迫击炮方面则大量装备120毫米重迫击炮,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更大口径的迫击炮。至于前文还提到的240毫米口径迫击炮,这条科技线则在战后发展出了“郁金香”自行迫击炮这样的特种武器,现在仍然活跃在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