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侯版):印度
中世纪印度
政治线索:芨多王朝—戒日王的统治—德里苏丹—卧莫儿帝国
宗教和种姓制度的演化:印度教和阇提。
古代印度是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恒河流域曾经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世纪南亚的历史是以恒河为中心逐渐演化的。南亚次大陆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有高山、大河、沙漠、平原、高原。各种自然条件错落分布。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各文化点之间仍然分隔着一些原始森林和没有开化的民族。这种自然条件上的隔绝分布也是印度历史上政治分裂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北印度,南印度更加落后。北印度主要是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南印度主要是达罗毗荼人。另外还有一些部落通过印度西北部连接阿富汗的山口不断进入南亚次大陆。
近代之前印度一直是多国并立,政治上极不统一。混乱的政治局面是印度的一个特点。玄奘[明强1] 曾言:“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
问题:因为地区的割据和政治形式的混乱,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印度文化?
印度特殊在一方面小国林立,另一方面在混乱中文化的发展仍有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逐渐趋同的趋势。如雅利安人使用的梵文和南部达罗毗荼人使用的达罗毗荼文在词汇上就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趋势。再如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印度教它们都源于印度北部,但很快传到南部印度。
政治线索:笈多王朝—戒日王的统治—德里苏丹—卧莫儿帝国。这一王朝的更迭主要是中古时期印度北部政治发展的线索。
印度中古史通常认为是从笈多王朝开始的。笈多王朝在3、4世纪兴起并强大,而且一度基本上统一了北印度。但是这个王朝6世纪就解体了,各小邦又独立。然后是戒日王的统治,玄奘到达印度的时间正是戒日王的统治。
6世纪末印度小邦坦尼沙逐渐强大,7世纪前半叶戒日王统治时期(612—647)国力到达最强盛。它吞并了许多小邦,称霸北印度,被尊称为北印度的主人。尽管如此戒日王朝还是要比笈多王朝强盛时期的版图小了很多。
唐代高僧玄奘旅印正值戒日王的统治。629年玄奘正式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入中亚,631年到达印度中部的王舍城。戒日王给予隆重的接待,并举行盛大的法会。但是实际上玄奘访印时佛教已经在印度走下坡路,戒日王本人并不是佛教徒而是印度教徒。645年玄奘返回长安城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是研究中古印度的重要史料。
戒日王之后,印度又陷入了一种小国林立的状态。
拉其普特时期。戒日王的统治大体上到7世纪中叶,而7世纪中叶到12世纪末,北印度出现了很多拥兵自重的王国。他们建立了很多小邦相互攻伐,忽生忽灭。这些拥兵自重的王公自称“拉其普特[明强2] ”。他们后来就发展成了一些具有血缘关系的血缘集团。也可以说是中世纪的一批军事贵族。
拉其普特时期结束后,印度进入——德里苏丹国时期。
印度长期的小国林立、分裂割据,这就给外族的入侵以可趁之机。从8世纪初开始就有阿拉伯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这些部落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不断地攻入印度,然后在印度北部建立了一系列伊斯兰教国家。
从13世纪初到16世纪初,北印度先后出现了5各伊斯兰教王朝。这5个王朝都以印度德里为首都,统治者都称“苏丹”。历史上把这5个王朝统称为——德里苏丹(1206—1526)。
在德里苏丹时期,北印度的大部分都被纳入了伊斯兰政权的统治范围。伊斯兰教徒的到来给南亚注入了新的因素和带来了新的变化。8世纪初通过开伯尔山口到达印度的是用伊斯兰教武装起来的阿拉伯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他们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于是就形成了与当地印度文化对抗的力量。但是就整个南亚次大陆来讲,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势力还是少数。
由于印度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印度本身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就非常复杂,而伊斯兰教的介入这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近代以前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既相互排斥,也相互渗透与影响。甚至也有富有远见的统治者采取一种宗教宽容的政策,来消除宗教上的对立。而这一做法最著名的就是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在他统治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贯穿他一系列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宗教宽容”。通过宗教宽容来消除宗教间的歧视与对立。
然后就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印度的大门。来到卧莫儿帝国统治时期。
1526年南亚次大陆兴起了卧莫儿帝国,帝国的创立者是巴布尔(阿克巴的祖父)。巴布尔是帖木儿的后裔,自称是蒙古人。卧莫儿是蒙古一次的变音,所以这个国家和王朝就命名为“卧莫儿”。
巴布尔占领了恒河流域,到阿克巴统治时期就占领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卧莫儿帝国自阿克巴[明强3] 之后又进入一个动荡的时期。
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纷纷进入印度,首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再后是英国人、法国人等。这些殖民者之间也在相互竞争,荷兰、英国、法国先后成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最后竞争的结果是英国逐渐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
1764年,卧莫儿帝国的皇帝正式向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投降,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卧莫儿帝国一直存在到1858年。
如果说小国林立、政治混乱是印度政治方面的特点,那么种姓制度的长期存在以及宗教的复杂性,则是印度社会方面的主要特点。
进入中世纪印度在宗教方面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印度教的兴起。 笈多王朝时期佛教还是相对普及的信仰,但是此时印度教已经日益兴盛和发展。芨多王朝的戒日王就是印度教徒。
从整体上看,佛教在中古时代的印度是不断衰落的。占支配地位的是印度教。印度教非常复杂。它没有自己的教祖,它的信仰体系十分复杂,经典有很多,甚至里面很多内容都相互矛盾。印度教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有三大主神。
印度教历史上又称作“新婆罗门教”,它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将佛教等印度当地各种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融合的产物。来源、体系、内容极其复杂是印度教的一大特点。
印度教兴起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甚至确定在那个世纪有印度教都十分模糊。大致上是从4世纪初开始至8、9世纪定性,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化。
中世纪印度教的兴盛取代了佛教的地位。
种姓制度的存在既是印度社会长期特点,也是印度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阻碍。此制度从上古开始,到中世纪有了明显的演化,日益的固定化和严格化。不同种姓之间的界限和差距越来越明显。
随着印度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印度社会日益分化出实行“内婚制”的职业世袭的小集团。成员主要是原来的吠舍和首陀罗。这些小集团有两大特点:①内婚制;②职业世袭。这种中世纪产生的大量小集团称作“阇提”(中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各集团间互不往来,互相隔绝,完全闭塞。
[明强1]玄奘西行的时间:公元628年,历时17年。于631年到达印度中部王舍城。
[明强2]梵文音译:王子。
[明强3](英语:Akbar,1542年10月15日-1605年10月27日),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伊斯兰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宗教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