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长安何安
天上人间
西游记从第九回到第十二回,从樵夫渔夫吵架到唐长老正式西行,用了整整四个回目。其中李世民游历地府,刘全献瓜,都是已经流传很久的民间故事。被作者这么穿插进来,描述了唐王朝之所以要派遣玄奘前去的取经的目的。
游历地府时,崔判官曾经劝说李世民:“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唐王因此召集一众法师,说起取经事业,玄奘法师主动请缨,要“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在“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南赡部洲的唐王朝看来,取经是为了超度地狱中的无主冤魂,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江山永固”。
正如在天庭,玉帝借助佛老降伏妖猴;在民间取经传法,本是唐王的旨意。佛法广大,大不过天;法师崇高,也要受封。
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是宗教发展历史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这甚至关乎到一个宗教的兴盛的灭亡。
任你菩提如来如何做局,任孙悟空如何大闹天宫,任玉帝王母如何收用西天佛老力量,唯有李世民的一封谕旨,取经这才正式开始。
这不是为了彰显世俗权力,这其实是佛教从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的一个题目:佛法不离世间法。在修行上是这样,与世间人打交道也是这样。这是佛教这个宗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最为特殊的地方。
所以,天上那一套讲完之后,地上的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长安城的故事,从樵夫和渔夫的吵架开始。且不说这二位打鱼砍柴吃饭的本事如何,这文学水平那是相当地高,两人用诗词吵架,吵了半个回目。
渔樵自古便是闲云野鹤江湖散人的代表,如今就连他们都争吵起来了,这是南赡部洲“多杀多争”中的多争。
紧接着便是龙王算命,因改变下雨的程序和数量,被天庭命令魏征斩杀。李世民被龙王魂魄索命,进而引出来游历地府的故事。
地府中,无数屈死恶鬼拦路,向李世民索命,使其过不得奈何桥。书中是这么说的: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我才救得哩。”
隋末唐初,唐朝的成立本就是一场大战下来,甚至李世民的上位就是踩着其兄弟们鲜血与尸骨。“六十四处烟尘”,据传隋炀帝曾经做梦,天下有狼烟四起,共有六十四处。
李世民征战半生,唐王朝的崛起之下,是尸山血海,这是南赡部洲“多杀多争”中的多杀。
其实这四个回目,就写了两个字:“因果”。李世民游历地府,乃至整个地狱之说,其实就是为了宣传因果,也就是俗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丰都邺城
神鬼的传说,自古就有。孔子对此的看法是:子不语乱力怪神。不知道的东西,子不语。儒家一直强调的是:未知生,焉知死。作为积极入世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儒家,重点是生的轰轰烈烈,死也要轰轰烈烈,至于死后的事,且不论。
但古人重生恶死,对长生的探索和追求,一直存在,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秦始皇时期,任用方士四处求长生不老药,汉唐时期,此风更是不断涌现有盛无衰。
在此过程中慢慢演化出了道教,以葛洪为代表的外丹派开始兴起。这位西晋时期著名化学家,医学家,写成了道教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抱朴子》,对道教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自此道教理论,特别是丹鼎理论开始正式成型。
《抱朴子》书中讲述了以服用丹药,以及配合各种方术(例如,房中术)进而达到长生的修炼方法;此外,此书对于符箓,以及儒道各种神仙都有论述。自此,道教有了自己门派标志性的正式理论著作。
古人认为金这个东西,因为其拥有极为稳定恒久不变的特性,故蕴含了长生的秘密。而水银经过炼化,经过各种化学反应,会呈现出金色。这就是金丹。简单说就是通过对各种和金有关的物质的炼化,进而得到拥有和金一样含有恒久不变能量特性的丹药,统称:金丹。
只能说,幸亏古人没听过:钻石恒永久,一颗永流传。
经过历代道士不断地奋斗,在吃死了好几个皇帝的代价下,炼丹不仅在药物,特别某些特殊用处的药物方面取得卓越的发展,更是将火药带到了人间,其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与意义,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所有宗教的综合。
当然,金丹并不能阻止人变鬼。
而随着人们对仙界的不断渴望与想象,构建出了丰富的神仙体系,也同时也不断完善地狱世界。
早在周朝甚至以前更为久远的年代,中国古人便在泰山顶端进行祭祀活动,而随着泰山被皇帝们不断加封,成为天下第一山。而封禅泰山,本就有祭祀的意味,山为土,死归于土下,从汉朝时期便开始有了“魂归泰山”的说法。
从此泰山有了上达仙界,下挟地府的能力。在中国神鬼历史中,第一位地府便在泰山诞生了。所有的人死后,鬼魂都要来这里报到。最早时,魂和魄是分开的,因此泰山加上附近的小山蒿里,共称:“魂归泰山,魄归蒿里”。后来魂魄归一,便是“魂归泰山”。
到这里,不得不岔开来,先说说佛教中地狱传说的由来。
在释迦摩尼之前,印度的主流思想是婆罗门教(既古印度教)所崇信的吠陀经,因此婆罗门教也叫吠陀教。这是印度恒河流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一直存在的古老信仰。吠陀经,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整套经集,其中吠陀占星术到现在还在活跃中。
地狱的主人,阎摩王,在吠陀教神仙体系中为太阳神的儿子。生死轮回,是吠陀教的重要的基本思想之一。和后来佛教,中国道教的轮回略有不同,吠陀教的轮回本意是:生命会有不同形态的演化,而业力在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吠陀教中只有三道(天道、祖道、兽道),后来佛教吸收了吠陀教的轮回说和业力说,并将三道扩展到了六道,这就是今天六道轮回的由来。
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六道轮回和中国本土的神仙地狱体系结合到了一起,地府的构造开始慢慢丰富,其衡量人善恶以及转生的功能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因此魂归泰山之后,需要在泰山下被甄别善恶,并以此为标准分类转生,六道轮回转动不休。
泰山神,又叫泰山王,便渐渐成了泰山府君,成了治鬼之神,毕竟这么大的责任,必定要有一班人马才行。东汉明帝将泰山封为:泰山元帅;唐武则天封泰山为:天齐君;宋真宗封泰山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帝),后来元明清时期对泰山封赏不断,但从宋朝开始,泰山正式成为东岳大帝的地盘。
东岳大帝,统领着:东岳十三太保、蒿里相公、泰山冥府十王、五道将军(又名:五盗将军)、三司六案、七十二司、四值功曹(年月日时)。
到这里还需岔开一笔,因为道教的还需要再说明下。
在道教典籍里面,最初的地府长官是:丰都大帝。在南北朝梁朝道士《陶弘业图》中提到:丰都北阴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丰都为地狱入口,丰都大帝是地狱的主宰,这是典籍里面的记载,并被道教不断宣扬。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在巴蜀十分盛行,三国里面汉中张鲁就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他的政权就是一个政道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
因此四川的丰都县渐渐成了地府的象征,如果仔细对照丰都地府的构造和泰山府君几乎类似,后来渐渐二者开始合二为一。
后来三教合一,地藏王菩萨也加入到了地府团队,共同构成了西游记中地府的整个班底。
此处还有一个刘全献瓜的桥段,因西游此书成于明朝,南瓜是中美洲产物,自明朝时期传入中国,因生长迅速,产量高,和清朝传入的番薯一样,成为底层人民度过灾荒的重要食物来源。
西游书中,李世民游地府时,崔判官是这么说的:“阴司里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如今送陛下自转轮藏出身,一则请陛下游观地府,一则教陛下转托超生。”
龙王误雨被斩,李世民游历地府,其实背后就是:因果。
科学的因果
因果是科学还是迷信?
这个很难说,就如同圣经中的上帝究竟存不存在,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很多的科学定律都是因果定律,如同化学反应,条件达到了,就会产生反应。但这些都仅限于各自的范畴,人生乃至整个社会,是否也是因果定律,这个就很难再用科学那一套去证实。
关于因果,需要做出一些说明,首先因果并不是释迦摩尼的独创,在古印度很多思想流派中就已经有了各自对于因果的阐述。
在佛教看来,因果定律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因果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一直在产生。这跟基督教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圣经中,末日来临后,会有一个审判大会,对之前的因果来个清算。
二、 因果互不抵消,就是功过不能也不会相抵。这是跟很多文化,很多宗教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拿我国传统文化来看,经常是,某人犯错后,看在其某某功劳的份上,暂且饶他一会。而基督教中,末日审判就是算总账。
佛教没有算总账。
在佛陀看来,做了某件事,就会产生某个结果,除非能够直接作用于这件事本身,否则这件事的结果并不会受到其他事的影响。简单说,某人做了很多好事,资助贫苦学生,扶老太太过马路等等。但他某年曾经偷过一个钱包,这事并不会因为他做了多少好事就算了。
只能说,在所有文化以及宗教的论述里面,佛教的因果论,是最接近科学的描述。佛学本身,其实是有着严密逻辑的学术体系。佛学与佛教,正如道家与道教,是有着很多不同之处的,很多时候并不能简单地当作同一个事物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