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也许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那句“那是最好的年代,那是最坏的年代”。这句话出自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
“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狄更斯开篇只用这么一段话就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两百多年前气息。
而我们似乎更喜欢用前面两句以自嘲。但或许说的没错,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总是会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又哪管这么多呢?
不过这也只适用于同一时代下的社会的横向对比。回溯历史,我们总还是比以往更好的。我们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用双手捧起更美好的未来。
继续往下读着,我开始前往于1775年的伦敦与巴黎,“双城记”指的就是这两座城市,那时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的前期。(又是得翻翻历史书才能继续看的书啊)
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我不太会总结,这段是摘抄自网络的。
在读完《双城记》后有两点是让我有很深刻印象的。第一肯定是那上层阶级对底层百姓的残害。
书中以黑暗雾霭下的伦敦开始到暴力血腥的巴黎结束,都无不痛斥着那个时代的黑暗。
那些权贵用那么“一张白纸”就让一个人毫无理由人间蒸发,在牢狱之中度过十几年。而结尾透露出来的缘由更是让我感觉可笑。
人们百姓生活的困苦与贵族的穷奢极侈的对比会让人感到害怕。所以更让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是无比幸福。
而让我感到害怕的还有一点,也是我第二个想要说的:革命下的血腥屠杀。
书中借了很多隐喻来表达这一方面,但你也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我肯定不能否定“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性,推翻贵族王权、人民解放等。不过你同样可以从他们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或者siwang”看到,没有完整正确的思想纲领下的任何权力都有可能是危险的。
而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亦是鲜明多面的,达奈是前侯爵,倒是愿意隐姓埋名过普通日子;杰里这个人物戏份不多存在感倒是挺强;德法日太太最后身世的揭露与下场是我没有想到的;而最让我惊奇的是卡顿,可以说他就更没有什么戏份了,但文中前面的两点一是相貌二是他对露西的忏悔,让他完成了在这个故事中的最后一击。
《双城记》这整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副两百多年前的历史画卷。虽然是小说,但无比的真实。1859年的首次出版,狄更斯用以借古讽今。在他那个时代是有好有坏,到了现在似乎还是一样的情况。
文中最后那一句“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倒是让我的思绪飘到了大洋彼岸的漂亮国,那里可真是“不自由,毋宁死”啊。所以经典名著果然还是什么时候都能借古讽今啊!
以上只是我十分浅显的理解,如果你有其他见解欢迎表达,如果你还未看过《双城记》那也可以去尝试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