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个书而已,中国人偏偏这么爱“装”

2023-07-26 10:16 作者:云书网  | 我要投稿



当我们谈论一本书的时候,

往往说的都是它的内容、

它的作者、它的文学价值,

我们却很少注意到它的装帧设计。

在中国,

这个2000多年前就发明的造纸术,

并开始使用纸质书籍的国度,

书籍装帧的门道,

远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且有趣的多。



那么,

关于书籍的装帧你又知道多少?

锥子、钢针 、木锤、 棉线……

古人有多会“装”

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有很多种

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

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其中,

线装这种装订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

了解书籍的装订小知识。




书籍装订形态的演变

从龟骨、石头、青铜器到木竹,

再到帛、绢,进而到纸张,

书籍材料的不断更迭,

书籍的形态发生着沿袭

且又具有颠覆性的形式变迁,

每一种形式都是智慧的诠释,

都饱含了无限创意。


夏末、商周

龟骨册装



龟甲或兽骨刻上文字后连排扎缀成为册。


商末、西周、

后汉


简策装

简即页。竹为竹简,木为木简。



东晋末、六朝、唐初

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卷、轴、缥、带四个部分组成。由帛、缣、纸等材料制作。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出现,盛行于隋唐时期。


唐代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可见,当时卷轴装十分流行。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们主要将文章写在缣帛(丝绸织物)或者纸张上。所谓的卷轴装,就是将每一页书写好的帛或纸,按顺序粘在长卷上。


唐中叶9世纪30年代

旋风装



卷轴虽普及,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难以查阅。
想象一下,找一个字,必须得打开几丈长的卷轴,在密密麻麻的字行中找到后,又得重新卷起,费时费力。
于是,一种新的装帧形式——“旋风装”应运而生。


乍看之下,旋风装和卷轴装并无区别。玄机就藏在卷轴内。


一般的卷轴内书页都是整页,而旋风装,则是一张张单独书页,按照不同的形式粘合在一起,有的呈鱼鳞状,清风拂过,龙鳞翻飞,宛如龙涌,实在美哉美哉~


经折装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经折装最初主要是写经书而用。唐朝佛教盛行,僧尼们针对卷轴装诵经的不便,便发明了“经折装”。


经折装两面抄写,第一面由右向左顺序抄写,第二面继续,每折行数相等,印刷佛典时,经折装多单面印刷。


宋元以来佛教大藏常用经折装,经折装的单位称“册”,明清佛教界称 “梵册” 。


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还有一种经折装,就是奏折。



五代、宋元

蝴蝶装



旋风装,虽然很酷炫,但是书页翻飞容易撕裂。


另外,北宋以后,雕版印刷术空前繁荣,书的产量越来越大。于是,一种既美观,又高效的装帧方式“蝴蝶装”横空出世。


《明史·艺文志序》云:“文渊阁藏书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书皆倒折,四周向外,虫鼠不能损,此即蝴蝶装也。”


蝴蝶装是宋、元两朝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南宋、明朝

包背装



不过,由于蝴蝶装是向内对折,翻阅书籍时需经过两个空白的背面,翻两次才能看一页。


其次,浆糊固定的书页容易散落和招虫蛀。针对蝴蝶装的种种缺陷,宋人们进行了改良,“包背装”问世了。


包背装由于不见线眼而得名,这种装帧方式起自南宋,流行于明、清两代,尤其被广泛运用于内府书或其他官书。



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命令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以及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便是使用包背装。




明中期、近现代

线装



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后用订线方式串联成为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包背装虽然在蝴蝶装的基础上,加入纸捻作为加固。

但由于纸质材料经不起反复翻阅,明末以后,包背装渐渐被线装所代替。

线装,又称古线装,它的装订方式,前面的工序几乎与包背装完全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线装是用线固定书脊,且线痕完全暴露在封面和封底的外面。

线装工艺精美,也是目前书籍装帧形式中最古老的装订方法之一。



公元19世纪后

平装


在现代平装装订方式中,包含了骑马订、平订、锁线订、无线胶装等装订形式。


无线胶装是指在内页之间以及书脊用热熔胶粘接,再和封面封底书脊处套粘在一起的装订方法,是目前装订用的最多一种方法。

对于较厚的书籍,为增加书籍内页订装的牢固度,书贴之间无法只依靠胶粘固定,需要锁线加固。




书籍结构


书籍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由各结构紧密组合而成,且各结构间组织严谨,相得益彰。


以线装书籍与平装书籍结构为例,便可看到我国书籍在岁月荏苒中的传承与发展,智慧之光熠熠!



书,日日摩挲,

已然成为我们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构筑思想、规理行为、

慰籍精神、抒怡情志。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眸书之往昔,

便也窥见你我之过往,

更可待来日方长!




看个书而已,中国人偏偏这么爱“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