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当代社恐

2021-08-31 14:22 作者:白与黑无限问题  | 我要投稿

近年来,各种网友自称社恐的现象层出不穷。似乎当代网民都已然不懂如何在线下生活了。   

         笔者认为,这种社恐式的自称并不严谨更不认真。从心理学的分类看,这种社恐只是一种倾向或是有轻微症状罢了。  毕竟就算你自称社恐总还不至于一到公共场所就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吧(如果你真的有这种状况,还是赶紧去看心理医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社恐现象?

一、从是什么入手

         就普遍情况而言:不愿意在线下与陌生人交流、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待太久、容易在陌生人面前坐立不安。这样就基本算是了。当然不同人有不同情况本文不做讨论。

二、为什么会这样?

       这才是讨论的重点。借用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在《人类动物园》中的观点“关键的差异是,在超级部落里,人不再认识社区里的所有人。”“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在生理上没有能力应付大量伪装成我们部落成员的陌生人。”也就是说,人没办法和大量陌生人交流,或者形成紧密关系。

借用《人类简史》的说法, 人类在农业革命形成城市以前,有着至少数十万年的狩猎采集时代。而在狩猎采集时代,一个部落的规模至多不过一百多人。而演化心理学也认为一个人所能熟悉了解的朋友至多在150人左右。

所以原因之一是,人天生不具备与大量陌生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既大规模流动社交能力缺失。

       不过为什么农业革命到当代大约有1万年之久的历史里,似乎只有当代人有社恐突出问题。 难道是因为古代城市里的人太少,而现代城市里的人太多了吗?这看起来好像正确,但并没什么逻辑,因为人对事物的感知是相对性的。与狩猎采集时代的部落生活相比,农业城市和现代城市都一样拥挤,给人的影响都差不多。 那么是所谓的城市病吗?并不是,毕竟就算是在城市里,也有人很善于交流而且为数不少。事实是,在过去的时代,人们并没有线上生活,每个人都有充足的时间在线下学习社会文化规范从而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想必大家一定都听过家中长辈的客套话,诸如“今天天气不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你们都懂。过去的人们在这种规范中学会了如何与大量陌生人社交。

可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线上生活出现并快速占据了年轻人的生活时间,①这就导致了人们线下交流的减少,使人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②互联网社交的特点中隐蔽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社交优势,避免更多社交后果。人们可以通过伪装自己的身份,在交流中获得更大的便利,各种网络诈骗案和网购就是证据。QQ等即时社交软件都允许用户随意修改和编辑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为与大量陌生人社交提供了便利。

     只可惜线上不等同于线下,线上社交能力再强,也不一定能增强你的线下社交能力。毕竟在线上你只是和文字打交道,而不是和真人打交道。这大概就是许多社恐人的生动写照。

三、会怎么样?

   社恐目前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多数人是这样。可以说,这种现象是这个时代的特有状况。不过虚拟与现实的混合会随着5G、AR、VR,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强,在一段时间里社恐可能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或许有人会觉得抖音短视频的火爆,将会使得人们更愿意分享自己融入大众,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处于滤泡状态。在大数据算法的操纵下,游荡在自己的回音层里,每个人打开的抖音,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其他软件也不例外。这只会令人们形成自己的圈子(类似于狩猎采集时代的部落)或许会进一步强化社恐现象(让人们只愿意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或者只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交流)至于网红,则属于少数群体。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社恐心理,建议你多到线下活动。

四、有趣的拓展

最近流行起来的社交牛逼症,挺热门的,不严谨的说,这可以看做新时代里的客套话。😜😜

毕竟这类话在亲人之间,熟人之间很少会出现,例如“张牛逼”之类的话语,其特点就是幽默缓解社交压力。

         注:本文仅为个人理论观点,不严谨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如果有心理学家的话,可以来做做实验,拿长期宅家里的人和线下生活积极的人做个严谨的对照实验,或许就能得出科学证据来证明宅在家里是否会削弱的社交能力。😂😂

浅谈当代社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