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的自我》 其一
通透的蓝天,点缀的白云,以及温和的阳光。
眼睛和身体的感观,是我的窥世之窗。
每当我看到了什么,那么我的心灵就会印上什么。
或是说:每当我感受到了什么,那么我的身体就会记住这样的感受。
我把手掌轻轻的推向发光发光的太阳,眼睛的错觉让我跨越了距离与时间,轻轻的把太阳“握住”,但我“握住”的只是那新鲜的空气而已。
我似乎懂了些什么,却摇了摇头。
因为没办法触碰到的东西,没有切身感触过的东西,任凭我如何想象,我始终是无法想象的。
我如同回神了一般,看着眼前的实际的景象——黑暗一片。
给予我光亮的与安静的,也只有眼前的这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了——


此时的我正在拿着一款智能手机,舒适的躺在床上。
“想象”着“我”正坐在一个舒适的草原上,眼前有着通透的蓝天、点缀的白云、以及“感受”着温和的阳光。
“想象”着“我”正要握住眼前的太阳,却只是抓住了空气。
只要我愿意,那么我“下一秒”就可以在“想象”之中「握住我前一秒不能触碰的太阳」。
那么「下一秒我所创造的想象之中,我就能切实的感受着太阳的质量与温度」了,这就如同悖论的解悖一般——
我明明在「想象之中创造了一个太阳」,但我却创造出了「前一秒我无法触碰的太阳」。
而“下一秒”只需要我改变意念,那就可以轻易颠覆我之前所创造的「不可触碰到的太阳」
这种荒唐的“想象”,绝对不能拿在现实之中对比吧?绝对是吧?
然而,为什么现实中却有很多人都很喜欢把自己的“想象”放在现实里对比呢?
我看着眼前发光的手机银幕,我的心中却“想象”着“另一个我”在我的面前无奈摊手的样子。
我知道,这个“我”就是结合了现实与想象而形成的——所谓的另一个我。
这个我,代表着我所幻想的想象,也代表着我所经历的——已经成为前一秒的、无法挽回的现实。

时间这种无形之物,就如同记忆、精神、灵魂或是其他的抽象词一般。
没有实感,触摸不到,所以我只能用着肉眼看着自我在现实之中的蜕变,看着眼中之物的变化与变迁——
从而不自觉的,不知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把时间当做了自己的记忆、精神、灵魂以及代表我的身体变化与思考变化的一个代名词了……
人们把这种蜕变的过程,叫做成长、也叫做成熟,可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去接受它。

若说人是复杂、是单纯的,那么我自然也不会逃脱这个定律。
近朱者赤的道理我自然懂得,但我更喜欢用世界来比喻一个人。
就如一个人的诞生就如同一个世界的诞生——爆发、撞击、凝聚、分散、冷却……
而思考的世界、现实世界更是不知道在一个人的脑海中,撞碎然后又重组了多少次……
人与人之间的不合就如同无形的力场一般,相互排斥着,而人与人太过接近的话,最终还是会因为微妙的不同而分开界限,在平行与交叉点的「不可视之线」上来回摇摆着——
我的世界在我见证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已经不知道被摧毁和重组了多少次,也只有我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以自我价值观所构成的世界是多么脆弱、被摧毁后的种种情绪是多么难以言表。
而其他人更不用说,谁当初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吗?谁当初不是收到来着“其他世界”的「引力」和「斥力」吗?
我也正是受到了「世界」的影响,我才会想凝聚属于自己的世界。
如今我创造了这么多自己想要的世界,却总被自己所想要的世界伤害的最深、却被自己所经历的现实世界拍打的最痛。
我其实早就应该知道,我的「世界」虽然是属于自己,但仍有一天会被其他「世界」所吸引、所排斥。
我创造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引力」、与[斥力],或许是由我来觉定的,但是其他的世界[引力]、与[斥力]会放弃捕捉你、甚至是排斥你吗?
我会把一个人比作一个世界,大概的愿意就是如此吧?
如果世界被催毁的烟花,会引来许多世界的围观,那么围观的世界自然有一天要就要接受自己变成[烟花]
虽然我说这句话,不合时宜,但我还是会说:
“你在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当然,如果你能把深渊改写成其他意义上的存在,那么就是你破而后立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