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盖梯尔的论文与我的菜鸟篮球
在当代分析哲学的知识论中,一般都把盖梯尔(Geitter,又译为葛梯尔,盖蒂尔等)的短论文《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作为创始标志,但如果是我当审稿人的话,这篇论文很可能会被拒掉。连盖梯尔本人好像也说过,这篇论文就是写着玩的,可能还有点学术上的投机心里,完全没想到它会一下子红起来。
对此,Strongart教授本人还是有点同感的,当年初音篮球之前菜鸟篮球视频,我也没想到会忽然红起来,后来有人说是B站在黑推。其实也不能叫黑推,可能那时B站的篮球UP主还不多,出于鼓励的意思推荐了我的视频,可惜后来就被网络上的土博士之流抹黑了。某个哲学系老师讲课时提到,盖梯尔的论文发在一个很特殊的分析杂志上,那个杂志主要是发短论文,而且会拒掉90%的稿件,包括老师自己的投稿也被拒。这样的杂志恐怕就有点类似于B站,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在认真阅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户粘性比较高。
其实,那篇论文主要就是两个无聊的小故事,说到底是一个脑筋急转弯,可能审稿人小时候没玩过这一套,就把它给当成宝给发出来了。无独有偶,2000年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10减1等于……》,也是同样的脑筋急转弯(见B站:CV1246053),果断骗过当时的阅卷专家。看来不管是哲学还是文学,都应该给下面的学生补一下脑筋急转弯的课,不然他们基础不牢,等变成专家之后就会误导众生。
在这样的高粘性平台上,发了盖梯尔的脑筋急转弯的论文,自然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水平高的本来对此类脑筋急转弯不屑一顾,但看在杂志的面子上还是忍不住要喷几句:连我的文章都被拒稿,凭什么这个呸破儿能发出来!水平低的其他文章大都看不懂,终于找到一篇能看明白的,好像还有点漏洞之类的,就想着能不能一起跟着蹭进去。当然,这里应该也有学术职业化的弊病,本来你喷两句也就可以了,但学校要他们多发论文,那就干脆多喷几句,喷出一篇呸破儿来,结果就喷出了成千上万的呸破儿们。
如果把盖梯尔的论文转换成B站的视频,大致都会出现和我当年类似的情况:评论区两级分化,播放或者阅读数很高,但马甲的粉丝却基本上没怎么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有的人盲从热点权威,推什么就说什么好,我甚至还看到有把盖梯尔和康德相提并论的,不愧是德性知识论的德性!当然,不是特别优秀的话,难免会有一些人不服,因此就很容易扯皮发论文。我的菜鸟篮球又有点特殊,本来学术圈和篮球圈就有点隔阂,还有土博士之流在搅合,结果大部分都是B站看猴,能真正看出点门道的只是少数,因此粉丝基本上涨得很慢,等我来个艺术创新还会掉回去一些。
此后,盖梯尔就一直保持低调,似乎是在知识论中销声匿迹了,同样是作为过度得到荣誉的人,这一点倒是值得不甘寂寞的海德格尔好好反思学习啊!
问题:那个教哲学的老师说,如果谁能在盖梯尔发论文的杂志上发一篇论文,他就会非常佩服论文的作者,对此你怎么看?如果同样的论文没发在那个杂志上,老师是不是还会佩服其作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