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2023-03-09 09:43 作者:马克思微博  | 我要投稿

说实话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些看不下去的,因为本书的注释长度几乎已接近全书的三分之二,就连韦伯自己都开玩笑的说:“陷读者连同我自己于恶性肿胀的批注之荼毒”,我常常会在看某一页时发现一个名词或概念我不了解,因而翻到书后去查询注释,而这个注释又是与其他注释藕断丝连的,因而会去了解其他注释,长此以往就忘记了正文的主要内容,因而我对韦伯提到的“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可能有不少的偏颇与错误,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首次发表于1904-1905年的《社会政治与社会政治文献》杂志上,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盛况,不是好评如潮,而是呛声连连,除了宗教界觉得韦伯大逆不道,而且大量学者都出版了相关著作质疑韦伯的观点,因而韦伯又用了大量篇幅修改原文,添加注释,进而引发一番激烈的争论。

在该书中,韦伯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精神”二字,蕴含了一种独特的伦理与风格,倘若想要解释它,我觉得先要介绍一下传统主义心态,以传统主义心态举个例子,过往的不少人们,并非天生就想要赚的越多越好,而是单纯想要活下去,过他所习惯的生活,只要赚到的钱能够应付这样的生活就好,而“资本主义精神”灌输进来以后,近代资本主义才发生了扩张。通过宗教教育的方式,战胜传统主义,达到以劳动为目的本身,以及符合资本主义所要求的以劳动为“天职”的观念加快了从“传统资本主义心态”到“资本主义精神”的过度。但赚钱、积累资本等行为,本就是从道德上顶多是被宗教所容忍的行为,为什么后来的宗教会将劳动当作天职呢?这就到谈到新教的产生及发展问题

14世纪开始,印刷术大量普及,宗教读物也开始在大众之中进行传播,经过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一代代宗教先驱的努力,注重出世清修,注重通过代理人或代理机构与上帝进行沟通的天主教思想受到了挑战,权威性逐渐下降。人人均为上帝的子民,且人人都可以与上帝进行对话,只要自己内心带着诚意,那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实现自我救赎。“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最大原因便是宗教改革中财产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天主教观念认为,上帝的财产只能由上帝的使者看管,因而所有的资源都由教会和牧师所垄断,我觉得这也就是中世纪教会权力膨胀的重要原因;而宗教改革后新教的普遍观念认为,上帝的财产是属于他自己的,但所有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增殖上帝的财产,这也成为了上帝子民最荣耀的使命之一,即经营为神所喜的生活的唯一手段并非借着修道僧的禁欲来超越世俗的道德,而是履行世俗的义务,这才是人的天职。但在为上帝增值财产后,并不是可以肆意挥霍,贪图享乐,而是保持生活中的禁欲,将自己对物的欲望降到最低,以此作为对于上帝天职的响应,在我看来也算是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但是若是一味的追求自身资产、上帝资产的扩大,必然会导致整个世界的物质化,朝着不可逆的资本集中方向发展,因而新教教派又想出了一个方案,他们声称要找到上帝财产的循环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己对于上帝的虔诚,并且得到救赎。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积聚大量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物质上的禁欲,并且在寿终正寝之时,通过慈善等方式将这些财产完全交出,回归上帝,进而得到救赎。

但在资产积聚的背后,新教教派也对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中介绍了当时美国一位商人的自白:宗教信仰当然是每个人的自由,但若是一个农民或者商人什么都不信,那我连50分钱都不信不过他,他认为这样的人没有道理会负钱进行交易。这等现象的出现导致了新教教派教徒的大量世俗化,即无信仰者通过加入新教教派来实现自己政治上或商业上的发展,因为成为教派的一员意味着人格的一纸伦理资格证书。因而我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既然新教教派鼓励大家禁欲的劳动,但走到高处者常常会因为自身的邪念而脱离教派(教派本身就鼓励资本的再生产),那么在我看来,教派后期社会上层阶级人物会不会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财富而将教派潜移默化的改造成为为上层人服务的机器。

总的来说,宗教改革的过程尽管漫长,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世俗化的新教已不知不觉解放了欧美的思想,打碎了施加在人身上无形的锁链,为个人人性的解放与资产的扩大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也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高速发展。但依韦伯所说,当世界抛离了此种一贯追求的宗教——伦理内涵,而倾向于和纯粹竞赛的激情相连接,没有人会知道者惊人发展的终点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这空无者竟自负的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这是我这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也代表着本书的分享到此结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