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古为今,楷体归来——方正汉文正楷

2022-11-17 14:41 作者:方正字库  | 我要投稿


缘起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普及,中国印刷界亟需创制出既符合新育教育制度、表现新时代精神,又具有传统内涵的独特美学气质的活字。在面对日本印刷界以改良宋体字为风潮,欧美各国字体形态百变、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印刷界普遍认为以中国传统书法为源的楷体活字,极具美观性和时代精神,视为正统。

郑午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曾在明国时期中国第二大出版社——中华书局担任美术部主任,积极提倡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创办了画刊《蜜蜂画报》,著有《中国美术史》等著作。当时,中华书局主要业务之一是刊行教材,郑午昌十分敏锐地认识到中小学生教材印刷需要“较为美观,较通俗,为大众读写一致的正楷铅字”,以取代“呆板的,失却时代性的宋体字”。

 

郑午昌(1894-1952)汉文正楷印刷局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


当时,楷书活字主要被外资印字房所垄断,这些活字多由工人赤手刻出来,仅供药品广告使用,字数既不完全,字形又不匀整,很难满足国内印刷业的需求。而促使郑午昌决心创立汉文正楷印书局的直接导火索,便是郑午昌委托外资印字房用正楷字排印《蜜蜂画报》,印字房仰仗自己有楷书活字,轻视中国顾客的要求。郑午昌处处受到刁难,负气之下,决心创制正楷活字版。

《拜耳新药大全》中使用的专用楷书体


创制

1.精选字体蓝本

在活字开发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便是选择字体蓝本。郑午昌向沪、京、汉、蜀各地善书的名家广征正楷字样,最终以时任中华书局编辑、楷书高手高云塍所写的正楷字为最合条件。


高云塍(1872-1941)中华书局编辑,民国著名书法家


高云塍是晚清的秀才,他所书写的楷体严谨工整,是典型的清朝馆阁体,适于学习、书写又符合传统。高云塍所写字样的每个文字完成度都极高,书写时尽量统一运笔方法和结体方式,大小一致,粗细统一,没有错落和歪扭之感,极为适合作为金属活字的蓝本。另外,高云塍的书写效率极高,众人之中最先完成字稿。在确认蓝本之后,他又经过了六七个月的苦功夫,写成正楷字样一万三千余字。


高云塍字帖,20世纪40年代



2.成立汉文正楷书局

 在拿到高云塍的字样后,郑午昌准备制造铜模,但受资金所困。与多方周旋、商议之后,最终决定从中华书局离职,与李祖韩等人筹集资金,于1932年正式创立汉文正楷印书局,着手汉文正楷楷体活字的开发。

《汉文正楷印书局营业许可证》
位于山东路的汉文正楷印书局(周博 提供)

 

汉文正楷除了字面略大的足体以外,还制作了字面略小的疏体,以及字面纵长的长体。汉文正楷足体和疏体的蓝本都为高云塍书写,为楷书字体;而长体为仿古课本赵孟頫字体刻制,笔画纤细,适合作为大字直排古籍的夹注用。


汉文正楷足体,一号至六号(苏士鹏 提供)
汉文正楷疏体,二号至五号(苏士鹏 提供)
汉文正楷长体,二号(苏士鹏 提供)

多样的字种、字号的设计,可以用来创造多彩的层次和丰富的版面效果,同时适用于书籍、课本、诗词歌赋、古籍、广告、年鉴等各种类型的印刷物,具有极为广泛的适用性。

《重订三字经》,汉文正楷印书局,1933年出版(汪文 提供)
伪满洲国小学课本《论语》,1934年出版(汪文 提供)
《孝经》,1936年(周博 提供)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汉文正楷印书局,1935年版。此书为《标准草书千字文》的第一个版本,左为双勾标准草书,右为汉文正楷印刷的释字和草字来源。本书开本硕大,版式网格设定谨严,印刷精美,堪为一时之选。(周博 提供)


汉文正楷成为当时字种、字号最完备,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楷体活字之一。当时的文化界盛赞其为“我国刻印刷工具之新发明、现代文化事业之大革命”;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认为“印刷为文明之利器,一国之文化系焉”,汉文正楷“果使我们印刷放一异彩,不徒为我局实力之发展,亦足以观国民文化之进步”,蔡元培称其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

 

 

影响

二战期间为战局所困,汉文正楷印书局一直持续赤字经营,战争结束时一度濒临破产。在随后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浪潮中,汉文正楷印书局与其他21家印刷、活字生产专业企业并入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后来改组为上海字模一厂。虽然汉文正楷印书局正式落下了历史帷幕,但是其技术、经验和汉文正楷活字,始终是新中国印刷出版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影响持续存在。


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全体合影,1950年(厉致谦 提供)


汉文正楷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传播极为广泛,在国内促成了楷体活字开发热潮的形成,许多印刷同业将汉文正楷原样翻制进行售卖;而在国外,如越南、新家国、日本、南美等国都竞相采购,日本印刷界也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复制汉文正楷。进入数字化时代,日本多家字体厂商都对汉文正楷进行过数字化改刻,可以说,汉文正楷是日本现有的绝大多数正楷字体的源流。

《晋察冀边区国语课本(第一册)》,晋察冀新华书店1946年版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文献》,1949年(汪文提供)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汪文 提供)


汉文正楷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传播极为广泛,在国内促成了楷体活字开发热潮的形成,许多印刷同业将汉文正楷原样翻制进行售卖;而在国外,如越南、新家国、日本、南美等国都竞相采购,日本印刷界也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复制汉文正楷。进入数字化时代,日本多家字体厂商都对汉文正楷进行过数字化改刻,可以说,汉文正楷是日本现有的绝大多数正楷字体的源流。

森川龙文堂的正楷活字广告,20世纪30年代(小宫山博史 提供)
津田三省堂的正楷活字和宋朝体广告,20世纪30年代


复刻

中国印刷、设计界对改刻汉文正楷的尝试始终没有间断。据了解,汉文正楷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两次改良设计:1965年,中国已经开始推行简化汉字,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组织进行了汉文正楷的简化字修改整理,具体工作由王乃丞负责,共撰写6080字,主要用于排印小学生读物和教科书及标题字;1980年代,上海印研所重新修整汉文正楷的简化字版,字数扩充至9023字,主要用于小学教科书及报刊标题字。但这两次修改都仅有字稿传世,未能制成活字产品流通。

王乃丞的汉文正楷简化字设计字样,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1966年,图片来自何步云《印刷活字小史》
汉文正楷简化字设计字样,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20世纪60-80年代,(方正字库 提供)


方正汉文正楷

汉文正楷是中国印刷界开发的最为优秀的楷书活字之一,但因各种原因,在中国始终未能开发为电脑字库。方正字库从2016年开始汉文正楷数字化复刻的准备工作,在梳理汉文正楷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汉文正楷的字样、印刷品以及高云塍的小楷字帖等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整理、对比、分析,在确定设计目标、设计概念之后,才着手实际的数字化复刻。


1号字样, 1940s
4号字样, 1950s
2号字样, 1960s  ( 苏士鹏 提供 )
高云塍的字帖,1940s  ( 汪文提供 )

汉文正楷的改刻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虽然它是一款极为优秀的楷书活字,但是受时代和技术条件限制,也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重重困难之下,设计师决定在遵循中国楷书字体规范结构及笔画特征的基础上,将汉文正楷活字雕刻的简明锋锐的特征与小楷的书写性进行结合,呈现出一款带有书写气质的全新字体。经过历时6年的艰苦设计,汉文正楷的数字化改刻取得阶段性成果,方正汉文正楷大陆简体(GB2312-80)版正式上线发布,以向中国字体文化和先行者致敬。

 

 

方正汉文正楷结构端庄均匀,笔画饱满圆润,匀称流畅,具有清朝馆阁体风貌。适合正文及小标题排版使用。

 

 

未来,方正字库还将陆续推出简繁及家族化字库产品,同时计划将汉文正楷疏体、长体等纳入研究和改刻视野,继续推进中国楷书活字的家族化研究。

 

 

 


-END-

传古为今,楷体归来——方正汉文正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