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风的地方种太阳丨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尹佳,苏州大学第24届“惠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于云南省宣威市榕城初级中学。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是我的根、我的源、我的肇始之地。四年前,我从云南的边陲小城来到苏州大学求学。沐江南地域之灵气,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四年后,我以“研究生志愿者”的身份回到云南。在前往服务地的列车上,我激动不已。尽管“新身份”通向的是未知与不确定,但耳边平仄起伏的质朴乡音与窗外澄澈如镜的蓝天,都让我的内心充盈着熟悉与安全感。“种子要回报亲爱的家乡”,我想,我是回来“答题”的人,也期待着自己能在家乡基层的实践中,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那时的我只知道“回到云南,就是走近春天”,还并不知道,我将在这个有风的地方,与114名可爱的学生建立起最温暖的羁绊,原来,“看到他们,便是看到春天”。

儿时种下的成为英语老师的梦想,在我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成功抽枝、发芽。“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大家以后可以叫我‘Miss 尹’。”开学第一课上,我向孩子们作自我介绍,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粉笔刻划的力道,过往遇见的好老师的面庞霎时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心中泛起对她们更深一层的感激,我注视着孩子们的眼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努力继承“师者”的力量,传扬“师道”的影响。

初一的孩子自制力不强,开学前两个月,孩子们还未进入学习状态,常在课堂上与周围的同学窃窃私语。为了维持纪律,我喊哑了嗓子,直到有一次,我假装非常生气,说“有同学还没有学会尊重老师,那我不讲了,请大家自学吧!”班上的几位“小喇叭”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妥当,下课后主动到我办公室承认错误,“老师,我以后不会再在课堂上讲话了,你下节课可以继续给我们上课吗?”还有几个孩子悄悄留下了字条和几颗糖,“老师对不起,吃点糖消消气”。尽管他们的字歪歪斜斜,却格外真诚朴拙。那一瞬间,我深藏于心的自我怀疑和气恼,突然间冰消瓦解。或许,就是这些喜怒交织的时刻,让我与学生们的心一点一点相连。

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应该给学生呈现怎样的课堂,严与慈的最佳配比应该怎样“调制”。我也着意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利用“积分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单词听写全对均可获得积分,每月累计积分前列及进步突出的同学均可抽取免“盲盒奖励”。
本学期,我利用“师徒制”激发学生发挥朋辈引领作用,给班里基础比较好的“小师父”匹配2至3名“徒弟”,班上成绩前列的学生开始给其他同学认真“补课”,在和他人分享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小师父”的带动下有了点滴进步。
语法课上,课堂气氛容易陷于沉闷,我便在黑板上写下一篇语法有多处错误的作文,把订正语法错误设置成比拼眼力的任务,“每找出一处就可以获得一积分,多找多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来!让我来!”被点到的三位同学如劈波斩浪地穿过桌椅冲上讲台,小手一挥便找出十余处语法错误,台下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赚大发了!老师,再写一篇吧!我来改!”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只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的内涵,那些被全班争抢着订正过的语法、一同快活大声地拼过的单词,也许记忆深刻再不会错。



记得第一次大考前,我在黑板上写下“Cease to struggle and you cease to live”,告诉学生,考试是对大家学习成果的“检阅”,更是对耐力的磨练,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难题的决心,在考场上,不论会与不会,都要竭尽所能,切不可轻易放弃。第一次担任监考教师,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不同于应考的紧张。看着教室里孩子们时而杵着头认真思考,时而笔尖忙碌如小鸡啄米,我满心都在想:班里的同学会不会做这些题目呢?他们能在考场上回忆起我给他们补充的“易错点”和“小锦囊”吗?多么希望他们能考好,这样刚刚培养起英语的兴趣就能转化为学习信心,在前期训练中掌握的方法就有望转化为实战操练中的经验积累。
阅卷的过程紧张又欣喜,当看到学生在作文中努力呈现我在课堂上着意补充的“亮点金句”时,欣慰感油然而生。终于,“首战告捷”,“这一次我们在9个平行班中是第一名!”听到我宣布成绩时,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老师,下一次我们要争取考过前面两个尖子班!”比起成绩单上的数字,孩子自主迸发出的“更上一层楼”的进取意识更让我感到自豪和快慰。

课上为师生,课下为益友,学生们常常围着我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趣事,他们像一群活泼的“社交悍匪”。“老师,你想不想听小秘密?”是他们惯用的“开场白”,我还没来得及回应,他们已经开始唧唧喳喳、神采飞扬地倾诉心绪。他们是如此单纯善良、赤诚自信,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穿越回到了十二、三岁的美好初中时代,我忍不住地想要再耐心些、再用心些,想要把我知道的、我经历的所有经验和教训都告诉他们。真希望除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我也能带给他们一点点不同的启发和意义。
我在日常的沟通中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长体验,也在和他们共看爱国影片时一起泪流满面。谈起梦想,他们说要当检察官、要当军人,要好好孝敬父母,“要和老师一样,考上苏州大学”。当有学生因成绩“不如别人”而焦虑时,我鼓励他们,“人生是旷野而不是狭窄的赛道,要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这不是优劣,而是行进的速度各不相同”。
半年多来,我每天保持着114份作业批改量,上完两个班的课后,经常备课到晚上十点半,第二天早晨六点半又要起床去带早读了。我在“早六晚十”的工作日常中体会着“教师”这份职业的辛劳与荣光。但只要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他们一张张稚嫩可爱的面庞,听到那一声热情坚定的“哈咯~Miss尹!”便觉得内心最柔软处被一种温温润润的踏实感所填满,所有的辛苦与困难也都被一一“熨平”。

从秋季到春季,我和学生一起见证了221个日月轮转,也收到了好多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小惊喜:他们会在我的办公桌上悄悄放上几朵手折的花束、留下几张“画风”奇异的祝福卡片;会在小纸条上给我写一首不落款的“赞美诗”;会趁下课塞给我几颗糖果或是一个橘子,然后快速腼腆地跑开;会在我走出教室的前几秒不约而同地说“Goodbye !Miss尹 !下节课见!”;会在我把水杯忘记在教室的时候把它送到办公室,并且细心地把水填满……在许许多多这样的时刻里,我感到自己总是被关心,被呵护,被在意,来自学生的爱源源不断地涌向我,簇拥我。

初到这里时的时候,我幻想着要带给孩子们多么多么大的改变,让他们懂事、让他们拔节般地一夜成长……而现在越来越明白,作为老师,最大的心愿不过是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懂得诚信、爱与尊重的人。无需祈求一年的时间能让他们“脱胎换骨”,但这365个日夜足够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向阳向上的种子,点燃他们心中探索未来的火焰,激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求知与渴望。

遗憾的是,我只能陪他们一年,幸运的是,苏大人的接力一年又一年。我相信,我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种子将在若干年后生长、发芽,他们终会成为太阳,努力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照彻到更多的人,将新的希望播洒,让清澈的爱绵延。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苏大惠寒研支团”
朗读者:徐铭鸿(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编辑:刘 璇(华中师范大学)、倪熙悦(扬州大学)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