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茶器画片 | 婴戏图-笔墨应随当代,古代的熊孩子都在玩什么?

2021-12-31 04:05 作者:小雅在昌南  | 我要投稿

婴戏图寓意:“童嬉稚趣,无忧无虑。生生不息,其乐融融”

述古堂 | 百子迎福压手杯
郎世宁 百子图


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应随当代“这句话原本是出自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主要讨论的是中国画的原则和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

这一原则应用到瓷器类目上,同样是合乎情理——每个时期的器皿都会投射出那个时代的工艺发展、材料状态甚至是当时时代社会上的人文思想与艺术特色。

瓷器除了作为载体、赏器外,很多时候还承载了当下历史、文化各方面信息元素的记录。它是一个记录者。

一个瓷器玩家或者说买家,除了认可工艺、艺术之美,如果能知道瓷器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你知道的更多,至少不会在非常基本的问题上踩坑。


婴戏图的来源和内容

回到今天想和大家聊到的婴戏图主题。

首先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自宋代开始流行。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


五代 王齐翰《荷庭戏婴图》


婴戏图除了是陶瓷艺术作品人物图案中令人喜爱的题材外,同时也反映了民间社会生活风俗。历代的婴戏图内容主要有“九子闹春”、“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等作品,都是代表有吉祥祝福之寓意。

不同时代的婴戏图

【宋朝以前】

婴戏题材在战国、汉朝已有萌芽迹象,在唐朝已臻成熟。但是在宋以前时期,儿童形象鲜少作为主人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更多是作为辅助形象。

宋代名家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轴》


而宋代瓷器上的婴戏主要表现有放风筝、马戏、荷塘赶鸭等,一派天真活泼。



【宋朝】婴戏图发展的鼎盛时期

擅画儿童题材的画家增多,他们多来自民间,将民风民俗带入儿童绘画,在此期间形成了完全以表现儿童生活为主题的“婴戏图”样式


宋代 耀州窑刻花婴戏图斗笠碗


此时的婴戏主题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在表现技法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也走向了实用性的工艺品。

宋湖田窑影青孩儿枕



【明朝】成化是重要的转折点

I)成化以前:由于青花料原因 婴戏瓷器少

此时的青花料采用的苏麻离青,发色浓郁并且有高含铁量,且有晕散效果,故并不适合在瓷器上做非常细腻的人物绘制。


明宣德 青花婴戏碗


II)明成化后:婴戏图发展迅猛

成化开始青料使用浙江的平等青,发色淡雅,适合做人物绘制。此时开始:婴戏题材的瓷器走向了繁荣。也从以前的几子婴戏图发展到百多个幼童,神态各异。场景也随着逐渐丰富,从室内走向庭院,再走到街市,热闹非凡。婴戏儿童的细节绘制上也比前朝更为细腻雅致。

受到陈洪绶等画家的影响,明代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多呈现大头,憨态可掬的形象,日后年画娃娃形象就是基于此时的形象。

成化 青花婴戏宫碗




明成化 青花庭院婴戏图大碗


嘉靖一朝婴戏图内容题材上,开始走向了读书、下棋,“戏”味大大减弱。


明 嘉靖戏婴罐

III)明末-孩童们瘦骨嶙峋,后脑突出,人物形象奇形怪状

明末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的衰竭也逐渐折射到了婴戏图中。

明天启 青花五彩婴戏图筒式炉
明末清初画家 陈洪绶《戏婴图》


清三代康雍乾盛世

清朝瓷器装饰最大的特点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清代的婴戏图中,婴孩玩耍之物多带有吉祥寓意。

这个时期的戏图画工严谨,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用婴戏图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清朝盛世之景,热闹非凡。

清康熙 青花婴戏图大碗
清雍正 粉彩婴戏笔洗 “三阳开泰” “吉祥如意”
清乾隆 粉彩婴戏纹盖碗


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清中期 斗彩婴戏图墩式碗
清道光 青花婴戏纹碗



民国时代的婴戏

民国 青花婴戏图高足洗

昌南有美瓷,小雅在昌南

我是小雅xiaoya_jdz,关注我每天了解更多瓷器小知识



茶器画片 | 婴戏图-笔墨应随当代,古代的熊孩子都在玩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