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应强化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记述
县志应强化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记述*
王照伦
县志记述的对象是县情,我认为最重要的县情是农村和农民问题。但从目前新出版的县志看,农村和农民问题似乎还没有摆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上。不少新县志记述的着眼点脱离农村和农民问题,这成为新志书总体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县内,不论从农村面积的广大上讲,还是从农民人口的众多方面说,农村和农民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因为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是一县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又是一县社会进步状况的基本尺度。也就是说,广大农村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着县内社会的发展状况。这是其一。第二,不少县的经济重心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县的农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加上私营经济这一块,构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经济格局。第三,农民是县级政治活动的主体,农村是一县最大的政治舞台。作为县及县以下的各级党政,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其中心议题。这些足以说明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县志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多数新编地方志围绕县城作文章,只把农村当作点缀,着墨不多,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县城只是一个县的窗口,而广大农村才是一个县的主体。只把镜头对准一幢建筑的窗口,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整个建筑的全貌。因此,新县志不仅要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要把农村的变迁作为一县基本的社会变迁去记述,同时应全面反映农民的喜怒哀乐和要求改变贫困面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只有这样,志书编者才算抓住了县志编纂的主要矛盾,才能正确反映一县社会变迁的本质,把县志编纂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一、加强对农村经济的记述
农村经济不仅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广义的农村经济应囊括发生在农村和农民所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新编县志在经济部类的各个方面对此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否则,很难客观记述农村经济的历史和现状。
1.把农业篇当重头戏去唱。应当充分利用农业专志去反映农村和农民问题,不仅要在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中体现极端贫苦的广大农民要求平等自由、渴望丰衣足食的强烈愿望,而且要充分记述农民群众在解放前濒于破产的困境和解放后积极投入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极大热情,还应如实记述农民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这样说,农民求富的社会意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群众基础和巨大动力。在对农业经营管理的记述中通过对农民纯收入的记述反映农民在经济上的翻身解放。并通过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体现农村在县内经济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在记述农业生产工艺的变革中,记好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现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反映农民素质状况。在农田基本建设的记述中,反映农民改变生产条件的热情和为此而付出的巨大劳动。应彻底改变只对农业生产(种植业和养殖业)现象作记述的弊端,反映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主人翁地位。
2.在商业篇中强化对农民问题的记述。众所周知,在一个县内,最多的消费者是农民,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在中国,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忽视农村和农民的商人都不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农村几乎消化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全部,生活资料的绝大多数也被占全县人口90%以上的农民所消费。不仅如此,农民还是商品销售的生力军,绝大多数的农副产品要经过农民的合作商业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个体农民销售,星罗棋布的农村集市是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个体商业,农民更是主力军。这不仅是商业志记述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民心顺民意的重要标志。志界同仁提出要强化对改革开放的记述,重视农民在商品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记述,应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3.工业篇应提高农民问题的分量。在工业志中,乡镇农民的集体工业不仅是县内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些农民创办的个体工业也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同时,活跃在工业战线上的一些脏累工种上的临时工几乎全是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农民。在有些工矿企业,如果将全部的非正式职工辞退,就有停工之虑。再者,绝大多数县属企业的职工,都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推3代,他们的前辈几乎都是农民。因此,一部成功的工业志,不能轻视乡镇工业、个体私营工业和农民工的记述。
4.记好农民参与交通运输业的问题。不仅道路建设者是农民,而且农副产品的运输和农民个体运输在一个县内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平邑县,农民所拥有的运输机动车,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吨位上也居各种经济成分之首。近年来,平邑县货运难、客运难、乘车难的消失,以及运输业由车主市场向货主市场的转化,不能不说农民投入运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县志应进行浓笔重彩的记述。
在县内经济的其他领域,如建筑安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农民和农村都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随着农村和农民参与全县经济活动程度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还成为一个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些,都应在县志经济部类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农村和农民是文教体卫事业的主体
农民是一个县开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工作的主要对象,农村则是上述各项事业的重点。农民在以上诸方面的参与程度,是上述事业进展状况的唯一尺度。
1.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农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如果占全县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教育状况无根本性改变,很难说这个县有高水准的教育存在。拿基础教育来说,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村的适龄儿童。不办好农村中小学,不能说一个县的教育工作有成效,不仅升学率(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比率)不会有稳定增长的基础,县内经济的高速度和高质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谈不上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民受教育的情况和农村教育状况,是县志基础教育的必记内容。
县内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为农民办的。80年代在全国普遍兴起的农业技术教育,其目的就是使不能升入大中专学校的农家子弟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平邑县不仅在县城办起1所初具规模的职业中专,而且在26个乡(镇)都办起了成人教育中心,直接向农民传授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这些,都应成为县志教育篇记述的重点内容。
2.卫生工作的焦点在农村。目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很多农民还不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和起码的医疗保障。由于乡(镇)医院生活和医疗条件较差,医护人员不愿去、留不住已成普遍现象,使农村医疗卫生矛盾更加突出。于是,一些不科学的求医问药现象呈蔓延之势,使不少人白白断送了性命。我国政府制定了人人享受医疗保健的规划,从全国的情况讲,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作为一个县更是如此。县志在这些方面都应有相应的篇幅去记述,不能只记几所医院的设备、床位等了事。
3.文化工作的天地是农村。作为县级文化工作,社会文化是中心。提高广大农民的欣赏水平、陶冶农民朋友的情操、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活跃民间文学艺术创作,是文化事业的目的所在。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亦不断增长,农村文化市场出现了新的空白。一些地区封建迷信抬头,宗教组织发展迅速,无不与农村文化工作薄弱有关。尽管广播电视有了一定的普及面,但适应农民欣赏需求的文化节目还不多,反映农村及农民问题的文学作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这个广大市场的需要。因此,一些格调不高的文娱活动占领了部分农村市场。县志在记好农村文化建设历史和现状的同时,应反映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4.农村体育应展开记述。多数县志的体育篇,重点记述了学校体育和县内的体育运动会,对农村体育的记述着墨不多。限于农村体育设施缺乏,农民体育活动开展面窄等原因,不少县志对此只是点到为止,有的甚至没有记述。我国农民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生活,深知体格对生存的重要意义,他们创造了许多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在很多地方有习武健体的习俗。在有些农村,一些农民有结合传统节日举行体育活动的传统。县志编者应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客观反映农村体育状况。
三、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县内最大的政治问题
在历史上,农村不仅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否的基本条件,而且农民运动还是政权更迭的重要工具。因此,一些专制帝王从维护专制统治的立场出发,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历史上的一些“盛世”无不与减少税费、奖励农耕相联系。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一直把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国家的基本问题去对待。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央一连数年发“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使农村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突破口,为实行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作为县、乡、村的党组织和行政部门,中心工作就是农村和农民问题。县志在政治部类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这一问题。不仅要在夺取政权中反映农村根据地和地方武装(主要由农民组成)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新政权和县内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新县志的政治部类分量不重、质量不高,我认为与编者忽视农村及农民问题不无关系。因此,在县志的政党、政权、军事等专志中都应体现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志书编纂的需要,更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民政权的性质使然。
以上所谈,仅是笔者在修志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如何更好地在县志中强化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记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本文权当一块引玉之砖。
* 原载《海南史志》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