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中心:如何识别孤独症?这八点要注意
随着对孤独症认识的逐步深入,不少患儿可在3岁以前确诊。孤独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在有针对性的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等多维度综合干预下,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功能、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会有较大提升,预后得到较好的改善。
孤独症早期症状表现
那么,孤独症有哪些早期症状表现呢?自闭症康复中心老师表示,1岁以内的孩子,如果经常出现以下表现,家长们要高度重视:

1.极端的气质与行为,一种是特别容易哭闹、特别难安抚;另一种是过于安静,完全不需要家长的陪伴。
2.眼神接触差,尤其是与妈妈或其他带养人没有眼神接触、对视或者时间偏短。
3.对声音反应差,特别是对叫自己名字时毫无反应,不看妈妈或其他带养人。
4.互动游戏的企图差,如不爱跟妈妈玩“躲猫猫”“大眼瞪小眼”等游戏。
5.注视物体的兴趣强于注视人的兴趣,如不喜欢看妈妈的脸,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
6.不会或不能及时通过手指表达需求,一直没有用食指指物的动作。9-10月龄以后的正常婴儿一般具备这种能力。

7.反复的“咿呀”但发声少,前语言期(1岁以前)“a、o、ao”等元音,6月龄后“ma、da、ba、dai”等辅音+元音发音少。
8.快乐情绪的分享和互动性表达的缺乏,如较少冲妈妈笑、高兴时较少看妈妈等。
诊断绝非为了“扣帽子”,帮助家长有效干预最关键
自闭症康复中心老师强调,由于孤独症是一个症状学疾患,临床上,有经验的发育行为儿科医师或儿童精神科医师,往往依赖对儿童孤独症特征行为观察、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描述综合诊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诊断难度较大,且主观性较强。

也正因此,孤独症的诊断尤其需要慎重,要找到影响孩子的核心症状。诊断绝不是为了“扣帽子”的理念,这点必须明确。
目前,儿科临床上更强调过程性诊断。自闭症康复中心老师提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孤独症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
儿童期大脑功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可塑性强、变化明显,需要动态监测其外在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帮助家长找到合适、有效的改善孩子核心症状的干预方法,定期做好评估,引导家长科学求医、规范治疗,真正促进孤独症儿童各方面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