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2.3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
从多种经济成分到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形成的过程中,在经济上有着两种性质的矛盾和斗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个体经济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许多中小资产阶级分子有可能明了大势所趋,不太勉强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对他们就不需要对抗的斗争,而对于一部分坚决抵抗改造的资产阶级分子,斗争不能不是对抗的。经济上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和斗争,也必然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这就是说,在政治思想上,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无产阶级观点和资产阶级观点的斗争,包含着对抗的和非对抗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斗争。为了使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日趋完善,保证它能够充分适合于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的需要,无产阶级必须善于分析不同性质的矛盾,并采取不同的斗争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方面的决定性胜利,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它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适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杠杆,而且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只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和高速度地发展,才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劳动组织日益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调动和发挥着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强有力的工具。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和群众团体等社会组织,成为团结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根本保证。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起着巨大的积极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使党和国家能够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自觉的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启发着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和教育下,人民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新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形成,促进着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主动精神的发挥,加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以往的文化、教育组织活动的阶级内容和工作方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帮助它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这说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它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在适合之中也还存在着不适合的方面,也就是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某些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可能一旦建立起来就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而总不免要在某些环节上有不完善的地方。第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使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已经被消灭之后,也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继续存在,它们当然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而且由于它们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缺陷。第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虽然在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前,它是相对稳定的,但仍然有着不断的量的发展和某些部分的质变。所以,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对于它的基础总是处于又适合又矛盾的状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