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贴士(二) 十大经济学原理(下)

书接上回,我们来继续看看剩下的七大经济学原理!

上篇文章的知识消化了没?让我们继续开始!!!!
原理七: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市场经济虽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有市场失灵等,所谓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情况:外部性、市场势力
虽然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这个规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不是把经济蛋糕做大,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割。
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污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并不承担它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来增加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经济福利,是指人们的各种欲望或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幸福或快乐。
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假设一个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想要吃零食,但他们出不去只能在学校内的小卖部内购买。这个小卖部的所有者对零食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一个垄断者,即使他提供的价格是校外的数倍你也只能从这里购买。这个小卖部的所有者并不受残酷竞争的限制,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以这种竞争来制约个人的私利。你将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看不见的手也不能确保公平地分配经济成果。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众所周知,中国男子足球运动员的普遍薪酬是女足运动员的薪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但在世界上取得的成绩却与他们的薪酬截然相反(截止2020年1月9日,中国男足世界第76,亚洲第9,中国女足世界第15,亚洲第4)(狗头保命)这只是因为人们愿意为观看男足比赛付出比观看女足比赛更多的钱。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厂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有时政策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制定。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而什么时候不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商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归因于生产力的变化。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1993年,平均美国人的收入为2.5万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为7000美元,而平均尼日利亚人的收入为 150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收入的增长每年为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这个比率,平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甚至更快。例如,在日本,近20年间平均收入翻了一番,而韩国在近10年间平均收入翻了一番。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这就是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这个用写作业解释就再简单不过了。在做同样作业量的时候,你的学霸同位(工作效率高的工人),“唰唰唰”就把作业写完了;而你(效率低的工人),呵呵,“吭哧吭哧”半天算不出一道数学题。这就不能怪人家为什么一天除了学习还可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富裕的生活),而你只能被成山的作业压在地上(贫困的生活)。但是,当你励精图治悬梁刺股发奋学习之后,你写作业的速度和质量提上上来(经济快速增长)。你会发现,也能在短时间写完作业(效率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富裕的生活),每晚都能睡8小时!
原理九: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 7000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的例子,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津巴布韦,在2007年至2008年甚至出现了100000000000000(不用数了,这是一百万……亿)面额的纸币,但是100万亿津巴布韦元仅能兑换约0.5美元。国内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然,现在在当地流通的货币为Bond Note,其与人民币的沪铝经过美元换算约为1:1,此数据出自2019年8月)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 2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90年代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原理十: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选择关系(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如果通货膨胀这么容易解释,为什么决策者有时却在使经济免受通货膨胀之苦上遇到麻烦呢?一个原因是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菲利普斯曲线产生原因:某些价格调整缓慢。价格变化具有粘性,当政府减少货币发行量时,价格不会马上变化,但人们支出数量减少,引起商品和劳务的销售量变化,造成失业。
在经济学家中菲利普斯曲线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根据普遍的解释,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例如,假定政府减少了经济中的货币量。在长期中,这种政策变动的惟一后果是物价总水平将下降。但并不是所有的价格都将立即作出调整。在所有企业都印发新目录,所有工会都作出工资让步,以及所有餐馆都印了新菜单之前需要几年时间。这就是说,可以认为价格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由于价格是粘性的,各种政府政策都具有不同于长期效应的短期效应。例如,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因此,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只是暂时的,但可以持续数年之久。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对理解经济中的许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这种交替关系。短期中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结合。由于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对于十大经济学原理,各位明白了吗?
你们能举出其它有关经济学十大原理的例子吗?
参考文献: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二版).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七版).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健壮.微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百度百科 经济福利词条/边际词条
仅限学习交流使用
稿件鸣谢:
@大桥_流水
@少年阿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