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简述》(五)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
思考: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最后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但为何被西晋统一?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我国为何再次进入一段政权分立时期?在这段大分裂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有何发展?民族出现了怎样的大交融?
东晋的兴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建康,旧名建业、建邺,313年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人物志
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祖逖,为恢复中原作出巨大努力。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夜半闻鸡起舞,随时准备报效国家。西晋末年,他流亡江南,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令其自行招募军队,祖逖只好带领亲族、同乡100多家,于313年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渡江以后,他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恢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东晋建立以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东南。祖逖忧愤而死。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383年,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曾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东晋末年,形势动荡。刘裕在击败对手桓玄后,掌握了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南朝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元嘉之治”。宋文帝中后期,三次北伐,均未取得成功,消耗了刘宋的元气。宋后期朝政开始混乱,帝王更迭频繁。
479年权臣萧道成篡宋,改国号为齐。 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萧衍就是梁武帝,南齐覆灭。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仅享国二十四年。
梁武帝前期,所实行的政策大都对梁的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复苏发展有益。梁后期国政败坏,导致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使这两朝趁虚攻夺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
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由于侯景之乱对南朝的破坏,故而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霸先面临北齐的入侵,率军成功抵御,形势逐渐好转,陈文帝陈蒨即位后,大力革除奢侈之风,使陈朝政治稍为安定,567年,陈宣帝陈顼即位,继续实行陈蒨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578年,陈朝进攻北周,一度占领淮南之地。后为北周所败,尽丧江北州郡。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国势江河日下。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大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中的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
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本文为东晋、南北朝的部分内容。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