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儒:根据许慎《说文解字人部》中关于“儒”的释义“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可见儒的本意为柔。而柔,木曲直也。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故可见儒是刚柔相济的,其在行为性情层面具有温和温柔、曲直相融的特点。
“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谓其多技,故号遍施于九能。”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内《原儒》一篇中将儒理解为知天文、识旱潦的术士。“需者,云上于天”一句与《象传》中的“云上于天,需。”一致, 意思是云上浮于天而不下雨,象征着等待。《彖传》:需,须也。以需卦上坎为险,下乾为健之象,谓有险难在前,刚健不陷而“需待”。可见儒也具有守正待机、顺从天道之意。
从社会身份上来看儒还指术士之一。如《周礼·天官·太宰》中有“四曰儒,以道得民。”,
《汉书·艺文志》中有“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的记载。
2、无为:无为是老子的政治观,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认为人民遭受饥荒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难于统治。所以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干涉,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做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以此使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同时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指遵循规律来治理国家,不多加管理,是自然的无为,而不是虚无主义式的刻意的无为。
3、三不朽:三不朽指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即德行立身,立功即建立功绩,以功业标榜,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形成体系,影响后世。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这“三立”作了如是阐述: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可见三不朽主要体现在儒家的价值追求上,其中立德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且三不朽属于古典中国士大夫的人生信仰,其追求人格、功业和著述永恒的人生理想,代表了一种精英的信仰范式。
4、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以儒家的六经为依据,加强和巩固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这项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和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符合时代要求,于是渐渐出现了独尊儒术的局面。虽说是独尊儒术,但其实此刻的儒术已不是单纯的儒家学说,为了符合统治要求,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家的理论等的有益成分,尊儒但并没有禁绝百家思想,但是这一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思想意识领域长久的主导地位。
5、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叫九品官人法。《三国志·陈群传》记载:曹丕为魏王时,陈群徙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其目的在于对官吏的资格审查。特别是对革命之后想在魏朝当官的东汉官吏的资格审查。人才等级由中正评定,评核标准为簿世即谱牒家世(祖父辈资历仕宦和爵位等)、行状即个人履历和品行和定品即中正据簿世,行状最后给予乡品。品分上上(虚列);上中(二品)、上下(三品);中上(四品)、中中(五品);中下(六品)、下上(七品)、下中(八品)和下下(九品)。这种标准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缺点,使得士族无心政治, 徇私乱治,与此同时在文学方面使得文学主体士族化,强化了文学的娱乐功能和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