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为什么热衷朋友圈的心理测试?

2021-05-26 17:52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图片


 

你的主导色是什么颜色?今天早上,很多人在朋友圈找到了答案。


这份颜色测试和之前刷屏的那些并无二般,在介绍上都与心理学沾点边,比如流量密码荣格的MBTI人格测试,让人不禁感叹好科学。但实际上题目涉及的内容又都是意识流,在四幅画中选中最贴切的那副,或是听到这个声音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通过这些与心理学毫无相干的内容,给出一份详尽且独特的测试结果。


深究其科学性,这类测试的靠谱程度等同于闭眼盲抽的概率,但架不住总有人乐此不疲地为此买单,妄图在各种各样换汤不换药的朋友圈心理测试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终极解答。


而这一现象,心理学倒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R. Forer)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指人们很容易相信一种模糊笼统且正向积极的人格描述,而这种描述通常是通用的,它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巴纳姆效应”的命名来自于美国著名马戏团艺人P.T.巴纳姆(P. T. Barnum)的名字,电影《马戏之王》讲的就是关于巴纳姆的故事。在马戏团的巡回演出中,巴纳姆经常把人格测试作为马戏团表演的其中一个环节,由于测试结果特别准确,给观众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福勒通过正式的实验,证实了巴纳姆的马戏团人格测试是一个骗人的表演招数。福勒对48名学生进行了人格测试,让他们每个人看了一份简短的个人人格描述,并要求他们对描述的准确性进行打分,分值为1-5分。学生们对描述的打分结果平均分为4.2分。


然而实际上,在这项测试中,每一个学生收到的人格描述都是一样的:

 

“你希望他人能喜欢并仰慕你。你倾向于对自己要求严格。你还有很多潜力尚未开发。虽然你的性格中有些缺陷,但你整体上可以想办法克服。你在与异性相处时遇到过困难和难题。在外人看来你显得自律稳重,但实际上内心却缺少安全感……有时你很外向、和蔼、容易相处,但有时你很内向、矜持、充满警惕。你的部分愿望不太实际。你人生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追求稳定。”

 

你可以试着感受一下这份详尽且独特的人格描述,是不是也同样认可是你本人?


而这些描述就和“你总是倾向于批评你自己”、“尽管你性格上有缺点,但你一般能会想办法弥补这些缺点”、“你习惯于独立思考,并为此感到骄傲,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你通常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有时你很外向,喜欢社交,但有时你又有些内向和谨慎”一样,都是通用性人格描述的常见例句




巴纳姆效应认为,此类人格描述的话都是适用于绝大多数人,而且这些描述大多有一定的夸耀性质,但是并不是在明目张胆地夸耀,而是把一些负面的描述转化为正面的。

 

随后的研究发现,“有时”这个词对产生巴纳姆效应十分有效(上述最后一个例句就是一个例子)。大多数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相反的性格特征,而“有时”这个词就在时间的描述上就有些含糊。所以,上面最后一个例句会适用于所有人,除非有些人一直很外向或者一直很内向。

 

基于福勒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还发现,由于自我服务偏向,比起负面的人格描述,人们更容易认为正面的描述和中立的描述更为准确。

 

人格描述可以证明巴纳姆效应,因为这类描述很可能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但是人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只能够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却接触不到别人的内心想法。


习惯于批评自己的人看到别人看起来很自信,就可能误以为只有他们自己会去批评自己。





除了规律刷屏的心理/人格测试外,日常生活中的巴纳姆效应也令人上瘾,比如星座。


显然,把所有的人分成12组,并对每个组做出具体的、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描述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但善于分析星座的写手们通过使描述更加模糊和谄媚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管他们的星座是什么,都可以读到自我感觉非常适用于他们的描述。

 

这既适用于那种形容个性的星座描述,例如“你对事物的感受很强烈,你的情绪比别人以为的要更复杂”,也适用于那种预测未来一周会发生什么的星座描述,例如“本周,你的努力会有所回报,不要被诱惑走捷径”。

 

人们之所以相信星座,产生巴纳姆效应,不仅仅是因为认知偏差。确认偏差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人们会留意下周和星座预测相符合的情况,并记住它们。


1971年,Bernie I. Silverman做过一项实验,在实验中,每位受试者得到了12个星座的描述,并被要求挑选出最能描述自己的星座。如果提前告诉过他们自己的星座是什么,他们就倾向于选出自己本身的星座。但是,如果没有提前告知,他们挑选出的星座与他们实际星座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

 

这表明,客观来说,星座并不和它们本来要描述的那类人相匹配,但是当人们被贴上了某个星座的标签之后,巴纳姆效应就起作用了,人们会觉得自己的星座和他们的性格最匹配。



在欧美国家,巴纳姆效应的应用方式更常见于冷读术中。


通灵师和灵媒可以洞察到受试者的个性,他们的洞察似乎非常准确,给人感觉十分灵异,而实际上,冷读术也是运用了巴纳姆效应,所说的话都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


而这些被通灵师和灵媒所洞察的个性、占星师分析出的星座运势,以及今日份以“主导色”为代表的人格报告,最终都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在朋友圈疯狂传播,完成了个人在社交行为中对于形象展示需求的(1/1)。但当你过几个月再去回想之前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测试,恐怕不会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抑或朋友的测试结果到底是什么。


人类的情感和个性毕竟是复杂而多面的,本就无法用简单的分类或者标签来形容。


References:

Dickson, D. H., & Kelly, I. W. (1985). The ‘Barnum Effect’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7(2), 367–382. https://doi.org/10.2466/pr0.1985.57.2.367


Medical Review:

Mindfront Medical Manager Helen Wang


你为什么热衷朋友圈的心理测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