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华美的乐章:记山西的传统戏剧舞台
一段华美的乐章:记山西的传统戏剧舞台
选自《文物世界》2003年03期,刘丽 苏童 刘铁梅
山西至元代的舞台,已较进步,元初杜善夫《庄家不识勾栏》套曲中即有对看戏场景的描述:“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垒垒团圃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施窝,见几个妇女面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其中的“木坡”,应当是指较平地稍高的客座,说明座位已有不同等级,而“钟楼模样”则或指舞台。这种舞台,既像钟楼模样,可见已是下有高台上有顼盖的一种建筑了。又如《水浒传》第一零四回中描述的农村舞台情形:“话说当下王庆闯到定山堡,那里有五六百人家。那戏台却在堡东麦地上。那里粉头还未上台,台下四面,有三四十只桌子,都有人围挤着在那里掷骰赌钱”。则说明当时农村中已建有舞台,还搭了高出地面的台子,这种舞台,是临时搭成的,四面都有观众,舞台在演出场中心。此种形式其实一直延续至近代。
古代舞台的功能也并非单一的,除了演戏,各种技艺都可登台表演,其演变趋势应当是由平地上演岀到建立高出地面的台子;由上无顶盖的露天舞台到有屋顶的舞台;观众由四面观看至一面观看。山西各地有关舞台的碑记中可以寻到一些线索,碑记中的舞台名称,先后有“舞亭”、“舞楼”、“舞厅”、“舞停,,、,,乐楼,,等,现知最早的碑记名称叫“舞亭”。顾名思义,“舞亭”就是建筑在“露台”或“舞基”上面的舞台,台在演出场中心,可供四面观看。随着形式的发展变化,名称也逐渐不同。
早期的戏台实物,现存很少。万荣县桥上村原有的一座宋代建造的后土庙,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现存宋天禧四年(1020)五月十五日所立《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庙记》石碑,可知该庙规模很大,有大殿、真武殿、二郎殿、娘子殿、六甲殿、崔相公殿、舞亭以及后宫、中三门、大门楼等多处建筑。碑文中记载了各处建筑负责人的名字,一般2至5人不等,惟有“修舞亭都维那头⑵李延训等,,18人,为数最多,可见对于修建舞亭的重视及其规模之大了。至于舞亭修建的年代,据碑阴文中称:“(景德二年)后乃三载之间,庙貌完备”;该碑正文中又称:“一之岁板筑之功设,二之岁瓦木之用兴,三之岁堂殿之修备,四之岁塑绘之像成”,可知这座舞亭始建于景德二年(1005),落成于景德四年前后。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修建砖砌木构舞台的史料。
沁县原有一座宋关帝庙,现仅存宋元丰二年(1079)所立《威胜军关亭侯新庙记》碑。碑阴文中称:“所有殿宇系众合营修盖,其合上石,姓名如后。
周围地基深三十七丈五尺,广一十一丈四尺,正殿三间,舞楼一座,南北廊上下共二十间。”此“舞楼”系北宋熙宁末年至元丰初年(1077~1078)修建是无疑的了。
至金、元时期,平阳地区的舞台已经非常讲究,在13世纪初期,逐渐由搭棚的剧场发展到用砖砌瓦盖、结构精致的固定舞台了。1210年金代侯马董氏墓内的舞台模型很好地证明了这个时期舞台建筑的发展程度。这是一座砖砌仿木构舞台,台上有五个砖雕戏俑。舞台上竖两根小八角柱,上托普拍紡,施铺作三组,补间铺作的始斗上伸出一个昂嘴。正面为歇山顶山面。台沿、檐椽及脊饰的雕饰十分精美。拱眼壁刻小儿戏莲花,上接撩檐紡,屋檐两角上翘,刻檐椽、滴水,顶部有博风、悬鱼,正脊下端刻张口兽。另外,在山西稷山一带的金墓中出土了大批戏剧文物,不仅证明当时戏剧艺术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生动而具体地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舞台人物造型,体现了一定的表演形式与体制。这足以说明,最迟至金代,该地区已有坚固且专用的舞台了。
山西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戏剧舞台为元代建造,据载有7座,为全国仅有叫著名的两座如临汾魏村牛王庙中的舞台和临汾东羊东岳庙内舞台。前者建成于元至治元年(1321),坐南向北,平面近方形,东西6.6米,台基高1.4米,台前竖有两根小丿I角(方形抹角)石柱。单檐歇山顶,柱头铺作为五铺作重拱双下昂计心造。后来历代曾有重修,清代变动较大。东羊村东岳庙的舞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坐南朝北,方形,东西7.15米,南北7.5米,台高1.75米。台前竖有两根小八角石柱,覆莲柱础,柱上浮雕出童子莲花等纹饰。该舞台基本上是元末遗物,型制、构件,特别是内檐斗拱的梁架,还是元代手法。后清代及民国年间重修过,舞台前部向前扩出,修建了卷棚顶及扇面墙等。
现存大量的舞台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尤以清代为多见。太原晋祠的水镜台(图一),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敞开,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
此次山西之行自太原始,之后深入吕梁山区的临县。临县磧口镇黑龙庙位于该镇至高处,沿山路蜿蜒而上,抬眼望去,黑龙庙山门气宇轩昂,屹立于山巅,砖石台基与山体浑然一体,屋顶错落有致,钟鼓楼左右拥立,气势非凡(图二)。进门后,山门上是一座戏楼,始建年代不详,庙中碑刻记载清乾隆年间重修。单檐歇山顶,翼拱,三开间,基座较高,寺门由基座下的三个砖券拱门组成,因此也减弱了基座的厚重感,使整个戏楼不失灵秀,比例匀称(图三)。
沿汾河南行,经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直至灵石,所到之处,皆可见各地戏台。有藏于深宅大院之中如太谷曹家大院的戏台院(图四),建在楼宅大院内的西南角四合院中,台东西长3米,南北长4米,小巧玲珑,雕梁画栋,台高约0.33米。四合院院心东西长6米,南北长8米。两侧为厢房,各三间,整个小戏台院,三檐四簇,工巧之极。祁县渠家大院的戏台院,规模更大,型制更加华美,且功能也十分明确(图五)。戏台三开间,中间明间面阔约为两侧次间面阔之和,台基高0.56米。两侧厢房全部为隔扇,可随意拆卸,观戏时可拆去,摆放桌椅,吃酒饮茶听戏,实在惬意。
平遥的戏台也很多,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如武庙内乐楼;歇山卷棚顶,前出歇山式抱厦,四周斗拱五踩双昂,左右钟鼓楼现已不存。财神庙庙门为砖券洞,上建乐楼一座,硬山顶,斗拱七踩,双下昂,北出歇山抱厦,是谓台口,台高2米,台顶施八卦式藻井。关岳庙山门殿南70米处,有戏台一座,面阔10.8米,进深11米,硬山卷棚顶,前檐斗拱三踩。
值得详述的是位于介休市后土庙内的一座戏楼,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此楼平面为凸字形,既是三清观的大殿,又是后土庙的戏楼(图六),高15.6米,三重檐,屋顶将歇山、十字歇山、悬山等各种屋顶形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再配以黄、绿、蓝三彩琉璃烧造的高耸的龙吻,开合俯仰的莲花脊筒,华美的琉璃饰件,组成了神奇雄浑的屋顶奇观,层层叠叠,远观尤为壮丽。钟鼓楼相伴左右,两侧辅以照壁楼,使屋顶层次更加丰富。此戏楼可谓中国传统屋顶形式之集大成者,实为罕见。
戏台所处的位置多位于寺庙之内,有的本身就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宋、金时期这些寺庙多数位于后土庙、东岳庙、关帝庙及圣母祠等民间巫神性质的庙宇之中,而与佛教、道教的寺观无关,直至元代之后,戏剧受道教影响,在道观之中出现了戏台。古代技艺有酬神与娱人的双重作用,逐渐两者结合达到既酬神又娱人的作用,进而可使“人神共乐”。
更多的戏台建于各乡村中,几乎可说村村有戏台,有的还不只一个。群众喜爱戏剧艺术,因而不断由人们自动集资修建舞台,甚至有的演员捐款兴建舞台。这种演出舞台,虽然是村人为了祈福而建,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当地杂剧艺术的爱好,并不单纯是为了供神之用。农闲之日、好戏连台.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可见到。
晋中、晋南地区,是晋商的发源地,明、清时期,这一带繁荣昌盛,修建豪宅不惜巨资。当然这其中必然不能少了戏台。在家中祠堂内设戏台,为的是孝敬生前爱看戏的长辈,更在日常起居的宅院之中独辟戏台院,全家欢聚娱乐。遇有嫁娶,过生日,满月祝福等庆祝活动时在此唱戏以示祝贺;邀请宾客名流,也在此院观赏演岀;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自娱自乐,客串演出,其乐趣无穷。
山西戏剧的广泛流行,促使了戏台的不断发展,戏楼逐渐成为最亮丽的一笔。表现在屋顶的形式上,由硬山、悬山至歇山及各种屋顶形式的综合,其外檐的装饰也日趋华美,砖石、木作颇下功夫。这是人们对精神生活渴求的真实表达,从中人们可以祈祷神灵保佑,联络情感,可以随着剧情释放一下自己的感情,在其中可以激起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舞台本身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由简至繁,并逐渐成为建筑群体中最为华美的一段乐章。在这三晋大地上,不仅占据着数量绝对最多、现存最早的戏台,而且其中精美漂亮的也不在少数。这对研究戏剧舞台建筑的演变和山酉戏剧发展史都有着重大意义,这是一笔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随着时间的流逝,山西戏台的文物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对戏台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尽管个别戏台已列入各级文保单位,但众所周知,山西省是文物大省,急需保护的文物很多,财力有限,致使许多戏台常年缺少维护,现状不容乐观。当我们在赞叹介休市后土庙戏楼的高超技艺、精美组合之时,工作人员却很痛惜地感叹;“快塌了!快塌了!”,似乎是危言耸听,但细细观看,梁架及台面变形已颇严重,柱子不堪屋顶之重荷,变形严重。木作部分油漆剥落、虫蛀、腐朽、开裂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这样一座戏楼若倒塌掉,实在是令人痛惜。介休市的情况尚且如此,可想见其余乡野舞台之命运,确实堪忧。
传统戏剧舞台已经渐渐地退出了现代人的生活圈,新的一代通过更广泛、更多元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和娱乐。建筑在失去其功能之后,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受到质疑,但当我们面对这些曾经见证了数百年沧桑仍然屹立不倒的古戏楼时,应该说她们是有理由受到尊敬,且应当继续去见证历史的。
就目前状况来看,一些位于国家或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内的戏台,其保护情况稍好,其余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戏台或散于乡野的古戏台情形不佳,这还仅仅是就建筑本身的状况来讲,至于其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还远不曾达到这一层面。除了物质环境以外,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挖掘精神领域的深层意义也十分必要,这可说是保护的第三层面。从单纯建筑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都加以保护,这才是全方位保护的概念。 ,
就现状来讲,目前山西省对传统戏台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调查研究也很少。今后的工作还很多,有待于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将研究与保护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也呼吁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加强立法工作,增强投资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其进行有序的发掘整理,使这一民族瑰宝得以长存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