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案例】曾经的我对某位出国留学生的羡慕-嫉妒感
【心理分析案例】曾经的我对某位出国留学生的羡慕-嫉妒感 作者:酸奶拿铁巧克力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一位曾经在知乎跟我聊得有来有回的年龄与我相近的网友,已经跑到加拿大留学去了。 我曾经跟他聊天的时候,以为他也是跟我地位一样的普通人,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以及他突然对我造成的优越印象,令我心中久久过意不去。郁闷,嫉妒,难以接受的感觉一波接着一波。 现在想想,如果我和他一开始交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在加拿大了,我有“他很有钱,地位很优越”的这种心理预期了,内心反而不会有什么波澜。 现在我就讲讲,为什么我会嫉妒出国留学生呢?他们的优越感令我难以接受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外国崇拜,崇洋媚外心理导致的优越感。 其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潜意识被潜移默化地教导了“在外国生活工作的华人过得有多么多么好,外国文化多么好,体制多么好,钱多么好赚”这些。(而这种教导能成功,似乎在印证着事实确实如此…吗?) 导致我们仰视外国文化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这就导致很多国人潜意识中认为外国确实比国内好。 概念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当我们说“这个人好矮啊”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我好高啊”。这是一对共轭的逻辑,这两个逻辑中的其中一个就能导致木板的倾斜(详见我后文讲的仰视能量效应)。 这种崇拜感的另一方面在于对外网“舆论自由环境”的崇拜。国内偶尔有一部分公知发文章说外网怎么怎么优秀,引发了部分国人对外网的崇拜。而他们无法在国内直接使用外网,从而又导致了对能使用外网的外国环境的崇拜。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对外国的环境,风景这些的崇拜,比如说外国空气怎么好,月亮怎么圆,豪宅怎么大,瑞士的山怎么漂亮这种的,我认为崇拜这些的人是有些偏颇的,他们固执的认为国内风景没外国好。 甚至于有些神秘主义倾向的人会有一种灵之感层面的感觉:国内的气氛压抑了自己的天性,到了国外这种天性才能被完全释放,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其实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国内到处都是能理解自己语言的同类,自己做什么事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都没有神秘感,这就导致了安全感的缺乏。而若是在外国,外国人都不理解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就能产生一种令自己舒适的独立性。 还有,像我就很喜欢日本二次元文化,一直对日语和日本文化抱有好感。如果我想象我能在日本生活,由于上文提到的各种“外国比中国好”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对我想象的那个在日本的我 的心理快乐预期 是比当下在中国的我的状态要好的。也就是说,认为在日本生活的我一定比在国内生活的我快乐。这就造成了一种反差感,反差感又进一步导致了对外国的仰视和崇拜。 最后,就是人们对神秘感的崇拜。 “未知与神秘感带来宏大感(因为一种和脑补有关的心理想象:人们总是趋向于脑补未知的迷雾中蕴含的神秘莫测的东西),而已知则让一切显得渺小。” 宗教就是用神秘感控制信徒的。科学家不会信仰宗教,就是因为他们早已把世间万物的原理看透,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事物存在神秘感。 比如我给一个人展示一个漂亮的盒子,并告诉他有1/3的概率里面会有一部iPhone 14(尽管事实上这个概率是零…),他在知道这个信息后,在绝对信任我的前提下,这个盒子就会对他产生神秘感,他的心理就会总是趋向于认为里面会有一部手机。 对外国的崇拜也是这样。 很多崇拜外国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去过外国,他们对外国那些优越概念的脑补就会被普遍放大,或者被自己的潜意识添油加醋,以至于让他们忽视外国的缺点,就像那些认为盒子里一定会有iPhone 14的人一样。 崇拜的本质就是一种「能量上的仰视」。就像一块木板往一边倾了,上面的水(能量)就不平衡了,就会倾向于往对它更具吸引力的地方流。 人的心理也是这样,慕强而厌弱。 我管这叫“仰视能量效应”,这个效应便是本文的核心概念。 第二个,就是家庭富裕,有钱有势导致的优越感。 我们知道,像金钱这样的物质条件是决定人社会地位的硬性指标。毕竟有钱什么想做的事都能做,什么想买的东西都能买,这就是穷人所无法企及的。更何况是生下来不需劳动就能享受这种财富地位的富二代和现充们呢?我以后不劳动会挨饿,他们以后不劳动照样胡吃海塞,他们没有我们的焦虑,也不需为我们所焦虑的付出精力。 凭什么都是投胎,你就投得比我好? 另一个方面,是有钱能直接“买到”的社会地位。有钱人大手一挥,随随便便就能请好几个人吃大餐,帮忙借钱,做项目等,去哪里做什么都方便,自然能吸引到许多人脉及其簇拥者,在人际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穷人能吗? 抽象来说的话,“钞能力”就像一种润滑剂,能让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相对过得更通顺,这就让有钱人在社会层面上过得更好,更舒服。于是「有钱人」这个概念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变成了「模范概念」。 人们总是有趋向于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成心目中的模范的趋势,也就是顺着仰视对象往上爬的趋势。比如想穿更好看的衣服,上更好的学校,吃更好吃的东西,变成有钱人,移民到发达国家等。这些都是令“木板”倾斜的因素。 我们对这些概念的追求,本质上也都是「能量上的仰视」,就像山脉河流有高有低,人在社会上的生活状态也总会产生高低优劣的。 而处于“模范高位”的那些人,自动的会对处于低位的人产生优越感。这优越感不需他们去言说,就像王子生下来必然要当国王,不需他跑到各处去说服人们说他要当国王。这是社会在潜意识与规则上的默认。 还有一点,羡慕感的部分机制是和“灯下黑现象”有关的(关于这个现象我以后可能另文详述),这个现象即,看待外在现象看得明白,却摸不清自己的各种精神原理与本质。 人不能直接看见自己的脸,必须要照镜子才行。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多人的客体意识与镜像思维不是总是能在线的。人在大多数时候的思维都是偏向主观感性的。 人们在看到他人的好时,尽管客观上他人的好跟自己同样好,由于对他人产生神秘感的思维惯性,以及赋我视角的特质(打个比方,我们用望远镜看远方的时候视线无法关注到更近处的东西),他们往往会因此忽视自己的好,然后形成心理落差感,从而产生羡慕感。“灯下黑现象”也是导致许多人不自信的原因。 我对他人身上的优越感的认识是如何导致我的羡慕感的? 羡慕,其实就是我对产生较多镜像共情(赋我)的对象所拥有的优越属性的向往感,而向往感来源于我“目前无法拥有所向往的事物”的信念,或者说现实认识。 镜像共情就是同情心,而羡慕的本质就是同情心的另一个面相。同情不一定就是同情他人的悲惨遭遇,在他人飞黄腾达,地位比自己高上一大截时的这种反差感造成的羡慕感,则是一种我们镜像共情对象的“仰视性同情”。 更形象的说,共情悲惨是俯视,共情模范(羡慕)则是仰视。我们在这样的俯视与仰视时产生的意识能量的流动也影响着我们对自我尊严的定位。 然后,这种羡慕感是怎么发展为嫉妒的? 嫉妒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探索欲和自我尊严成长与发展的欲望被名为「所羡慕与向往的事物」的磁铁持续吸引,但无论如何就是无法得到它,但一方面又看到他人得到了那样的事物并且招摇炫耀,从而从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中,在潜意识中感受到沮丧和恼羞成怒的情绪。 而造成我对标题所述事件的嫉妒的原因可以说是:我对镜像共情对象的好坏状态前后认知的「落差感」及其在发生时间上的突然性,以及从而产生的距离感。 为什么我之前会对他进行较为深刻的镜像共情,即赋我?因为我之前跟他聊得还算好,有些共同兴趣,聊了一些比较亲切的话题,看上去就跟我在现实中的普通朋友没什么两样。这让我潜意识感觉他也是和我社会地位一样的人中的一员。 也就是说,我一开始是没有“他是个条件很好的人”这样的心理预期的。而且看了他在网上发的内容就跟我有些时候一样,都充满了对现实的抱怨,因此甚至让我对他产生了同情。 这种共同话题,共同地位与同情等心理因素的叠加,拉近了我对他的距离感,但这种距离感在随后事件发生后的落差感中被咻的一下拉开了。 我在知道了他去加拿大留学了的时候,这种视觉信息的接收是一瞬间的,我对他优越感的感知也是一瞬间产生的,这种冲击感简直就像爆炸一样,把我以前对他的旧印象给冲得粉碎。 日本有个综艺节目,让奥运选手打扮成老人去跟普通人比赛的,他们想让观众看的就是普通人对他人印象产生高度反差感时的诧异,从中体现的戏剧性与幽默感。 有句话叫:“爬得越高,摔得越痛”,强烈的落差感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震撼也是如此,这种心理震撼也是将羡慕变性为嫉妒的根本原因。就这样,那天的嫉妒情绪在我心里荡漾了许久。 我们也可以看到:落差感的瞬时冲击性越大,嫉妒心理才会越强。如果我们有了心理预期,或者他人给予我们的相关信息能比较“缓和”,这种冲击性就会减小乃至趋于无,我们就不会有多嫉妒了,而只是羡慕而已。这也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 我对他的嫉妒之强烈,这种五味杂陈,这种自尊的不甘,是多种因素叠加的,也就是我上文提到的出国优越感,有钱优越感,生活体验优越感和运气优越感等。如果只有一两个因素,或许还不会这么强烈呢,但叠在一起这伤害可就大了。 最后我想讲:我有必要去羡慕外国,羡慕以物欲社会为基础的富裕者,乃至是羡慕那些投了好胎的人的运气吗? 以前的我没有现在的我这么有明,比较沉浸世俗,没有完全看清这些概念的本质,所以难免会去产生羡慕。 现在的我知道:对于人来说,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金钱,财富,名誉,国度,地位,虚无缥缈的运气等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些东西随时可能跟着自己的命烟消云散,于是这些东西有没有都无所谓了。 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价值,是他们的思维,是他们的智力,经验,记忆,他们丰富的内心体验,对事物的认知与感悟,以及他们在这方面为自己创造的价值等。 人,最重要的,是他在这辈子玩得够不够嗨。而我认为,人在精神层面的享受,在内涵,广度,深度,复杂度,震撼程度等方面,都是要远远大于物欲层面的享受的。 这些才是能永远跟着自己灵魂的,永垂不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