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一谈鼎盛时期的天津无轨电车

2021-02-11 17:06 作者:志扬小盆友  | 我要投稿

天津无轨电车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其线路规模和技术水平一度为国内领先水平,而1986年之后却不断萎缩,走上了下坡路,最终于1995年成为国内省会城市中一个覆灭的无轨电车系统,至今令无数巴士迷所惋惜。

80年代的前中期,可以说天津无轨电车系统是一个鼎盛的时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时期。由于对这一时期天津无轨电车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搜罗了一些资料,从线网扩张、车辆投放、组织变革这三个方面来还原一下天津无轨电车这个美好的时期。

一、线网扩张

1985年天津无轨电车线路概况

首先看一张图,就是上边这个表。1980年之前,天津无轨电车只有6条正式线路,也就是91-96路。经过80年代初的发展,新增了97-99三条线路。这是从线路数量来说的,同时线路覆盖度也在扩张,下边咱们一点点说。

1、1981年11月开通第一代98路(高峰线)

先前电车公司已经有一条联运性质的高峰线,是95与96路的联运,由友谊路至珠江道。1981年又开通了95与93路的联运高峰线,定名为98路,为什么97的号空着呢,或许是因为5+3=8吧!这条线路也是从友谊路始发,大部分走的都是95路的线路,只是在最东头由大沽南路转入洞庭路,这两条联运高峰线的功能其实是一样的,就是使解放南路、陈塘庄两片工业区的职工乘坐95路免去换乘的痛苦。

第一代98路(高峰线)

2、1981年12月开通第一条深入海地内部的线路

80年代初,小海地居住区逐渐形成,先前最靠近海地居住区的公交线路就是以怒江道(怒江公园)为终点的93路和在大沽南路上行驶、以灰堆为终点的95路,急需公交线路跟进。很明显,这是电车公司的势力范围,因此第一条深入海地居住区的线路也是由电车公司开通的。就是下边的这条临线。这是一条临时线路,倒短喂给性质,这也是多少年以来天津公交应对新兴居住区形成的一贯套路了,发展初期先拿一条倒短线应付着。

海地临线

3、外插花:汽车公司开通第一代44路

前边介绍了第一条进入海地深处的线路,电车公司的临线,在1982年11月,公共汽车二厂开通了一条新线路——44路,由洪泽路经黑牛城道、洞庭路、玛钢路(今洞庭路一部分)至双水道,这是20路的喂给线路,当时20路终点站就在洪泽路。另一端双水道也不是现在的双水道公交站,而是双水道与洞庭路交口附近。

为什么说这个外插花呢,因为跟电车的事情有关系,前边那条临线有可能在这个44路开通之后就停运了。因为这条线路既能接驳93路,也能接驳20路。

第一代44路

4、1982年12月大调98路并改为正式全日制线路

前边介绍的第一代98路并不是后来大家熟悉的98路,现在这个才是。1982年12月31日,98路由大沽南路大调,改走尖山路、澧水道、太湖路、黑牛城道,同时改为全日制运行,成为了与91-96路身份一样的正式线路。

由尖山五岔口至黑牛城道与洞庭路交口,新架设线网长度达4点多公里,可谓大动作。

同时,新闻报道中提到,撤销了95与96路的联运高峰线,但98路的这个调整实际上也并不能覆盖前者的走向,不知为何。

第二代98路开通
第二代98路开通

5、大营门至小海地高峰线的开通

1983年11月28日,大营门至小海地高峰线开通,这条线路可以算作97路的前身,大营门终点站设在浦口道附近,小海地一端根据新闻来看,在九江里附近。这个线路开通的时候,93路终点站尚在微山路,只能辐射少数几个小区,海地西南部的44路又只是个倒短线路,而这条线路在海地内部迂回运行,行经陵水道、微山路、珠江道、曲江道、东江道,能够覆盖全部的新建小区,给海地深处的居民带来了一趟直达市区的权力,尽管只是在高峰时段运行。而在1983年12月93路延长至双水道之后,这条高峰线的作用就被削弱了不少,走向是否有过调整,其存在时间是否与97路有空档,尚不得而知。

大营门至小海地高峰线(97路前身)开通

693路的两次延线

前边说到小海地居住区建立之初,93路终点站还在怒江道(怒江公园),之后93路曾分两次延长,最终延长到双水道新建场站。

第一次延长由怒江道延长到微山路(东江道口),延长时间不详,但应不晚于1982年末,因为1982年11月出版的天津地图已显示93路终点站为微山路。

美籍交通学者出目在1983年9月来天津考察时,拍摄下了微山路临时终点站以及微山路以东已架设完毕的新线网的珍贵照片。

微山路临时终点站(镜头朝西)

东江道(微山路-曲江路)新架线网

在出目来访后不久,1983年12月,93路第二次延长,之后20余年一直在双水道场站内安身。

2010年1月93路吞并823路,离开了双水道,调整至双马,现在看来,此举破坏了93路安身立命的根本,调整之后虽然线路长了,可是客流和运营状态却每况愈下,没几年就沦为了定点线路。

93路由微山路延长至双水道场站

7、1985年上半年中环线西半环施工、八里台电车站拆除带来的相关调整

1985年3月1日,因建设中环线西半环和八里台立交桥,八里台电车站拆除,95、98路缩友谊路,94路缩体育馆掉头,体育馆-水上公园用汽车代跑。

1985年5月20日,94路恢复运营,原线为吴家窑大街、卫津路、水上公园路,由于八里台立交桥桥上未架设线网、桥下净高不够,因此制定了改线方案,在气象台路、平山道架设了新线网,改由吴家窑大街、气象台路、平山道、水上公园路进入水上公园电车站。

94路恢复运行

1985年7月1日,95、98路分别由友谊路调整至中心公园、水上公园。

1985年9月25日,95路由从中心公园调整至山西路,原因或许是由于中心公园地方局促,无法同时容纳94、95路两条大线的到发。山西路终点站设在赤峰道与营口道之间的山西路上,赤峰道进、营口道出。为此,山西路、营口道上架设了几百米的线网。

中环线西半环、东半环以京津公路和光华桥为分界点,两边不是同时修筑的,西半环1985年7月1日竣工通车,之后才开始修筑东半环。而对无轨电车构成影响的只有西半环,因此截止1985年7月来看,无轨电车在西半环工程中都得到了妥善的安顿,竣工后都已步入正轨,经过调整,恢复了运行。

1985年下半年中环线西半环通车后吴家窑大街上运行的无轨电车

8、98路小海地一端的延长

1985年9月18日,98路在西端延长进驻水上公园两个月之后,东端又做了延长,由怒江道延长至双水道,走法不同于93路,而是走洞庭路、玛钢路、双水道,同样也是为此新架设了线网,98路依靠这次延长一跃成为天津无轨电车史上最长的线路,这个起止站点一直保持到98路停运,都未曾改变过。

同时要提到一点,98路这次延长之后,走向已完全覆盖了第一代44路,我猜测44路因此停运,与后来的第二代44路应存在约一年的时间断档。

98路海地一端延长

9、97、99路开通

1985年11月11日,97路、99路同时开线,这两条线路均为高峰线。

97路99路开通

97路在其前身浦口道-海地高峰线的基础上,调整走向,北端沿解放路进中心站、南端从珠江道进财院保养场。根据老一辈巴士迷的回忆,无论是97路还是97路前身,这两代高峰线,都没有使用过无轨电车运营,而是以汽车代跑,原因或许是为了更强的机动性、便于在路上超越与之大面积并线且受线网束缚的93路,而在1986年电改汽拉开序幕之后,97路当然就更没有机会使用电车了。

在95路电改汽近一年后,1987年4月27日,95路迁入王顶堤,离开了山西路。

天津公交报关于95路迁入王顶堤的报道


山西路终点站腾空,97路迁入了山西路,线路调整走向,改为行经南京路,中途增设小营门站。后又于1988年10月31日转正,变为全日制正式线路。

关于97路转正、全日运营的报道

这里多说几句。虽已转正,但在当时积贫积弱的公共交通五厂,97路高峰线的卑微出身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尽管90年代迁入已建成多年的天津站公交场站之后客流有所起色,但在间隔与配车上始终谈不上一个强线,本世纪初二厂接手五厂部分线路,97路位列其中,此时正值打压月票线路之风盛行,老金马报废之后便给97路用上了中巴,直到2005年更换为8米车、尤其是2010年93路离开双水道之后,97路才算翻了身。93路如今是萎缩了,而97路从一开始,到现在,流的都是93路的血,这一点从未改变。

99由怒江道至灰堆,走向结合其他资料猜测应为洞庭路、玛钢路、珠江道、曲江道、大沽南路,填补了曲江道北段的空白,这一段曲江道上至今能有电车遗迹。99路电车运行时间很短,猜测在86年5月第一批电改汽至86年9月电车、汽车公司合并之间的时间区间,理由无非是缩减无轨电车线路、缩减低效线路之类。

1990年5月1日,公共交通五厂又为泗水道小二楼新住宅区又开通了一个99路汽车,由怒江道至泗水道,泗水道是当时专门新建的配套场站,根据报纸刊登的设站,估计走向为怒江道、微山路、珠江道、枫林路、双水道、梅林路,这个新99路也没运营多久就停运了。根据地图推测,这个99路在后期已经调整线路为洞庭路、玛钢路、双水道、梅林路(或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按计划走向运行,几乎与98路完全重合,命运可想而知。

1990年新开的99路汽车

10、95、98路电改汽

前边说了,中环线西半环于1985年7月1日竣工通车,受影响的94、95、98路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经过调整在很快的时间内恢复了运行。谁也不会想到转年5月25日,在临近中环线东半环竣工,全环贯通剪彩的这个时间节点,风向一变,95、98路突然电改汽了。

95、98路电改汽公告

从电改汽的车辆的仓促调配以及其他外部、内部各方面迹象来看,这明显是来自市里的一个临时的、紧急的决定,原因是什么,至今是一个谜。

从95、98路开始,电改汽一发不可收拾,持续了9年,天津的无轨电车由此走下了巅峰。

二、车辆投放

70年代末,天津电车公司积极应用可控硅等新技术,改造旧车型、研发新车型,以提高生产力。

1977年国内可控硅无轨电车的保有量统计

80年初,天津无轨电车的主要车型为天津自制的圆头单机(59型)、圆头铰接(65型)和TJ561这种车型。此外,在骨干线路95路上,还有从上海引进的少量SKD663、SK561两种铰接车。这些车型之中,以TJ561和SK561为车龄较短、比较先进的车型。

天津产圆头单机(59型)
天津产圆头铰接(65型)
天津产TJ561型铰接无轨电车

上海产SK561型铰接无轨电车
上海产SKD663型铰接无轨电车(左一、左二)

在80年代初期,天津有相继试制了1辆新型铰接车和8辆新型单机车(型号不详),以满足线路增加、线网扩张的需要。

天津产新型单机无轨电车

天津产新型铰接无轨电车

三、组织机构

       天津的无轨电车归属于电车公司,公共汽车归属于汽车公司,电车公司与汽车公司为公用局下属的同级单位。当然,电车线路比汽车线路要少很多,势力自然是弱一些。在70年代,汽车公司内部已经设立了四个厂,电车公司于80年代也设立了无轨一厂和无轨二厂,分别坐落于六纬路与十四经路交口(即电车公司总部,现国美电器)和解放南路与黑牛城道交口(现红星美凯龙),另在珠江道财经学院对面建设了大型保养厂,在内部以“两万平米”为绰号,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公共交通五公司。

天津市电车公司无轨一厂
天津市电车公司无轨二厂

       1986年9月,在中环线电改汽几个月之后,电车公司与汽车公司合并,成立了天津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以当时市里对电车的态度,实际上可以说是电车公司被汽车公司兼并,从此电车公司变为了天津市公共交通五厂(后改名为天津市公共交通五公司)。此后十几年里,五厂可以说是天津公交系统最惨的一个厂,无论从线路规模还是车辆,直至2000年,公交集团将五公司转型,专门经营包车业务,其旗下公交线路被二厂、港濠、巴士等几家公司蚕食。

       如今,恐怕只有看到92、93、95这几个仅存的9字头老线的时候,人们还能想起昔日的无轨电车。

谈一谈鼎盛时期的天津无轨电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